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南社女傑張默君

南社女傑張默君

日期:2016/12/14 18:49:38      編輯:古代建築史

    一

    1911年11月5日,江蘇巡撫程德全響應武昌起義,宣布獨立,程巡撫搖身變為蘇軍都督,成了第一位參加革命的清朝封疆大吏。推動程德全易幟的眾多說客中有一位叫張默君(1882-1965)的女子,她在上海光復後,和父親張伯純一起由滬來蘇,鼓動革命。蘇州和平光復,張默君與陳去病、傅熊湘等人在可園創辦《大漢報》,報道各地革命動態,壯大聲勢,《大漢報》一時成為革命者的喉舌。

    張默君,名昭漢,字漱芳,辛亥革命後改名默君。其父張伯純為舉人,曾任兩江學務督辦,能詩善文,素負經世之志;母親何承徽工詩,有海內女師之稱;祖母在她出生之際看到祥瑞降臨,因此特別寵愛她,親自教她識字讀詩。兩代人的恩寵與教誨,把張默君培養成才華橫溢、出類拔萃又獨立自強的新女性。1906年,她與父親雙雙加入同盟會,又與秋瑾結為至交,大談“興女權,啟民德”。辛亥革命前夕,參加南社,與眾友唱和,成為南社極負盛名的詩人,《南社第十一集》書名就由她題寫。《大漢報》停辦後,張默君離蘇回滬,發起中國女界協濟社,倡議組織女子北伐隊,募集經費,但因南京已被革命軍攻克,已無北伐之必要,遂請示孫中山,在得到要求他們將經費用來辦學校和報紙的指示後,她與湯國梨等人創辦了神州女學、《神州女報》,從此宣傳婦女解放、讴歌革命志士、鼓吹五族共和的號角隨之響徹雲霄。

    二

    正當張默君把事業做得風生水起之時,紹興小伙邵元沖(1888-1936)進入她的視線。

    邵元沖比張默君年輕許多,卻是資歷頗深的革命者,他們同年加入同盟會,而今正擔任上海《民國新聞》總編輯。論才學,邵元沖拔貢出身,滿腹經綸;論閱歷,做過江蘇省鎮江地方審判廳庭長、孫中山機要秘書。男未娶,女未嫁,又有共同的革命志向,朋友們極力撮合,但這段貌似天時地利人和的姐弟戀進展得並不順利。據《邵元沖日記》記載,張默君曾燒毀邵元沖的信件二千余通,邵作了如下檢討:“吾負白華之衍,百身莫贖”,兩人馬拉松的情感必定有著不為人知的隱情。坊間流傳,心高氣傲的張默君非將軍不嫁,當邵元沖好不容易弄到將軍頭銜時,她又說非留學生不嫁,於是他赴美國留學,努力積累求婚的資本。

    1924年9月19日,張默君與邵元沖相識相知十三年後在上海滄洲飯店喜結良緣,於右任為他們證婚。年過不惑的新娘再美麗畢竟已是徐娘半老,但在新郎眼裡還是那個“儀態萬方”的華姐。洞房花燭夜,邵元沖贈詩妻子:“昔日女牛愁永隔,今朝鸾鳳喜雙飛。洞房春色知何限,慚愧寒筠倚紫徽,”還表示“明朝鸾鏡下,應許埽雙眉”,專門取別號“守默”,以志終身不負之意。

    從此他們不是商討國是,就是切磋學問,詩詞唱和,那種心靈的默契、情感的交融、志趣的相投始終萦繞著兩人世界。徐志摩與陸小曼書信、日記中熱烈的情話及“眉眉乖乖”、“乖囡”、“摩摩”等肉麻的稱呼令學究們嘲笑不已,其實革命者張默君與邵元沖閨中“肉麻”不亞於徐詩人。多少個晨昏,他們共讀絕妙詩詞於床塌枕邊,攜手漫步於公園小徑;多少次離別,一種相思兩地情愁,幾乎每天書信往來,電報、信函、詩帕、紅豆、楓葉傳遞著彼此的牽掛與眷戀。邵元沖在日記裡一字不拉地記下他們的閨房情趣,親吻妻子是他每天回家必做的功課,有一日忘了做功課,引起老婆大人的不悅,於是做丈夫的補做功課一百遍。她寄給丈夫的十粒紅豆,粒粒留著香吻,邵元沖手捧紅豆,激動地每粒親吻二十遍,“擁紅豆而寢”,接連數天的日記裡都記上吻豆之事。年輕的丈夫忙於政務之余,還細心地為妻子修剪指甲、插戴鮮花、梳理頭發,經常倚枕清話,偶爾言辭“小有出入”,“華耿耿不已”,他總是“勉曲喻之”,“溫語良久”。問世間情為何物?或許他們做了最好的回答。

    三

    在這裡,不得不提張默君在務本女校的同學湯國梨。兩位巾帼英雄不僅志同道合,思想激進,而且都是當時的大齡“剩女”,湯國梨在三十周歲時經張伯純作媒嫁給國學大師章太炎。相比張、邵的甜蜜生活,章、湯的生活似乎要遜色一些,湯國梨在口述《太炎先生轶事簡述》一文中,說當初嫁與章太炎還指望在“文學方面,向他有所討教。無如婚後的章太炎漸以夫權凌人”。當湯國梨讓兒子章導背誦她作的“春水鴨頭綠,夕陽牛背紅;無風炊煙直,搖出小橋東”一詩時,章太炎竟說是不是從哪裡抄來的?聞之氣憤的她不再向丈夫“問一個字”。不管湯國梨、張默君的幸福指數如何,她們都是尊重自我、個性張揚的傑出女性,十分巧合的是她們都在1936年失去丈夫。當年6月16日,張默君夫婦專程到蘇州吊唁章太炎,並為其身後事出謀劃策。

    邵元沖的日記到1936年12月4日戛然而止。那月,邵元沖被蔣介石急電召至西安,孰料12月12日爆發西安事變,槍聲大作之時,邵元沖從西京招待所跳窗逃出,被士兵開槍擊傷,兩天後不治而亡。做過中華革命軍紹興司令官和山東戒備司令的邵元沖本質上是個文官,實在缺少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痛失良人的張默君萬念俱灰,含悲回到故鄉,准備長期歸隱。“我今消瘦勝梅清,起舞吳鉤作怒鳴。傥問華郎何所似,三年淚雨不曾晴”,這首悼亡詩寄托了她的深情、悲憤、哀痛。數年後她應蔣介石之邀,再度出山,曾競選國大代表,惜敗於曾國藩的曾孫女曾寶荪,她提出的學問先學做人、建國先建人格、革命先革人心等“十先”標准表達了她畢生的政治理念。張默君於1949年離開大陸,繼續活躍在台灣政壇。

    作為南社著名的才女,張默君詩作宏富,留下了《白華草堂詩》、《玉尺樓詩》、《紅樹白雲山館詞》等著作。

推薦閱讀:

客廳怎麼樣擺設才能利於風水利於聚財?

每年投1000萬保護客家圍屋

布達拉宮:在傳承與保護中續寫新輝煌

觀巢湖出土的漢初精美漆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