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南社古村落古建築群落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明清文化

南社古村落古建築群落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明清文化

日期:2016/12/15 1:18:3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因參加一個采風活動,來到了嶺南頗具盛名的南社古村落,行走於古村落裡,那份雅致與幽遠,常常使人心醉神迷,走在那略顯斑駁的青石板鋪就的村道上,在現實與古樸的時光交錯中,令人陡生了幾分神秘與敬畏。遠離了都市的喧囂,獨自靜聽內心的聲音,在錯落有致的村落間,感受著歷史深處那份久遠的回響與寧靜。 

  南社古村落已有800多年歷史,古村現存祠堂達25間,民居達200多間。建築為三間兩進院落布局,與祠堂相比,顯得樸素實用,但仍有灰塑、木雕、石雕等藝術構件裝飾。這些融家廟、水坊、古井為一體的古建築群落不僅保留了較為完整的明清文化,而且還成了考察早期珠三角地區水鄉居民生活狀況的鮮有的依據,具有極高的歷史文物價值。
  村內古建築眾多,地理獨特,一派桃花源風光,該村明清期間初顯繁榮,人才輩出。村中有一棵古榕樹,已有600多年歷史,據陪同參觀的一位大叔說,小時候聽老人說,這棵樹很是通人性,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的鐵蹄踏入村中之時,古榕樹竟全部枯萎了,而等抗戰勝利了,竟又綠了,重新煥發出勃勃的生機,盡管這是一個帶有些傳奇色彩的故事,卻也使這個古村增添了神秘性與歷史厚重感。這樣看去,那其中的一塊磚、一片瓦、乃至於每片樹葉,都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都能夠照古爍今。
  緩緩走在陳舊的青磚路上,古樸與現實讓人迷茫,有的磚石已經很破舊了,牆面上也長滿了苔藓,在幾百年的風雨侵蝕中,路面坑坑窪窪,牆磚有些風化也十分嚴重,但置身其間,只有自然的聲音,甚是親切。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村巷,巷子幽深而靜谧,巷子並不寬,大約能容兩人並行,獨自行走在長長的巷子之中,仿佛走進了歷史深處,迎面走來一對男女,撐著油紙傘,深情款款,含情脈脈,擦肩而過,只是那一瞥,便已心領神會,往來成古今,只有那低頭的美,成了永恆。我無法想象古村落往昔輝煌與繁庶,但那樣的景致,那份始終居於心間的情調,卻是不會變的。
  同行的一位友人竟生出這樣的設想,倘若能住在這樣的地方,我們的心境又將擁有怎樣開闊的境地啊!是啊,其實這樣的古樸,真正適合的應該是留存於心間的那份灑脫與自在,作為一個匆匆的過客,面對一塊塊陳磚舊瓦,唯有留戀與贊美了。
  在紅瓦青磚之間,行走卻是一種與景致無關的幽幽然,行走在南社古村落,與其說是觀賞,倒不如說是一種心靈的旅行,更是對古文化的一次追尋與觸摸。那些略顯破舊的老屋,承載著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的過去,更是對未來的無限期望。眼前恍然間出現了當年嶺南人民那勤勞善良純樸的生活風貌,盡管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可它們還在風雨中,向過往的人們傾訴著那些歷史變幻中的人事滄桑與歲月變遷。
  從來沒有想過,這裡的青磚殘瓦會將我如此吸引。我不知道那些破裂的牆壁裡有著怎樣的神韻期待我的解讀,我想這應該就是南社所蘊藏著的文化傳承的歷史魅力,無論以何種方式,認知和延續這種古老的歷史與文化,由此散發出的光彩都是令人陶醉的,也是最為醇厚濃烈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