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豫北小城的歷史積澱

豫北小城的歷史積澱

日期:2016/12/14 18:39:22      編輯:古代建築史

 

豫北小城的歷史積澱

   提起湯陰,很多人立刻會想到誕生於湯陰的一位軍事將領——岳飛。岳飛是湯陰人,湯陰人世世代代都以岳飛而驕傲和自豪。其實,說到湯陰這座千年古縣,和它有關的並不僅僅是岳飛,周文王曾在這裡推演出《周易》;《詩經》曾在這裡采過風;“八王之亂”時這裡曾是古戰場;扁鵲曾在這裡行過醫……

    “湯陰是千年古縣,這是我們湯陰人都感到很自豪的事,但被聯合國正式評為千年古縣,都還是很激動的。”湯陰縣民政局區劃地名辦主任李保國笑著說,“大概是2006年的3月,省裡通知我們,‘千年古縣’申報啟動,需要我們搞申報材料。”

    2006年3月15日,湯陰縣民政局開會,專門研究申報事宜。“縣裡也重視,主管副縣長到會,確定了大方向。”湯陰縣民政局副局長喬萬軍介紹說,局裡抽出專人負責這件事,還聘請了當地的一些文史研究專家。

    從申報到匯報,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經過民政部有關專家的實地考察、驗收,“2006年11月10日,結果下來了,首批名單中有湯陰的名字。”李保國主任說,縣裡專門派人到北京領取了銅牌和證書,“一切都很順利,沒有什麼波瀾,我覺得最大的原因就是我們湯陰實力過硬,有那麼深厚的歷史文化,評上‘千年古縣’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先民水井古老村莊

    湯陰,是一座典型的豫北城市。它處於華北平原與太行山脈緩沖交匯地帶,地形呈東西修長、南北狹窄之勢,京廣鐵路橫越南北,古老的黃河曾流經縣境東部。湯陰的氣候春季溫暖、夏季炎熱、秋季涼爽、冬季寒冷,四季分明。這也造就了歷史悠長的農耕文化。

    大約在6000多年前,先民們就在湯陰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活,並創造了屬於他們的文明。“根據調查,湯陰境內的原始社會文化遺址有5處。”李保國告訴記者,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天,白營村的村民和其他地方的農民一樣,正在進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當時村東頭有一塊高地,不利於灌溉,村民們就想把這塊地鏟平。挖去三分之二時,很多壇壇罐罐被翻了出來。人們停止了作業,立刻向政府做了匯報。隨後文物、考古專家介入,在這裡挖出了石斧、石鏟、黑陶等新石器時代遺存。

    “陶器、石器,這些不算稀罕,當時還發掘出了白灰房基地面,這說明湯陰先民已經具備很高的農耕文明。”湯陰縣史志辦主任李建軍說,最讓人吃驚的是,專家還發掘出一眼水井,“這口井深11米,為圓角形,口大底小,靠著井壁處用木棍交叉結合,做成井字形木架,疊壘46層,作為支護。這說明當時先民們使用工具征服自然的能力是相當高的。”《中華世紀壇甬道銘文》認為,這是“中原地區迄今所知最早、結構最復雜的水井”。從目前已知史料來看,該水井很可能為中國發現最早的水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