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創業從網上賣古建築開始

創業從網上賣古建築開始

日期:2016/12/14 20:29:03      編輯:古代建築史
童年的鄭志然,生活在江蘇蘇州古城區中心的一個深宅大院裡。那裡有亭台樓閣、假山花木。“鬧中取靜的老宅庭院裡留下了少時的歡聲笑語和對未來的無限遐想。”在采訪鄭志然時,記者一提到蘇州古建築,鄭志然就回憶起了這些。為了將保護古建與互聯網相結合,鄭志然自籌資金創辦了蘇州古建網。對於這個與房地產打了大半輩子交道的蘇州人而言,他的創業就是從古建網開始。

打造古建築信息平台

蘇州古建網的本部位於蘇州工業園區一幢商住兩用的小區裡。鄭志然的辦公室不大,裝飾也十分簡單,有著古典韻味的書櫥和一架玲珑剔透的靈璧石擺設與古建網的名字倒也契合。

從事了幾十年城市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的鄭志然,對於古建築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覺。當他准備第2次創業時,把眼光投向了古建築這個很有前景的行業。

2003年,一家開發商委托鄭志然做了一份《平江歷史街區保護策劃方案》,他走遍了歷史街區的每條小巷和古民居,翻閱資料,研究《宋平江圖》,隨著調研的逐步深入,他慢慢地被蘇州古建築的博美精深所折服。“經過一番市場調研,我感覺蘇州缺乏一個古建築網絡平台。”之後又有開發商委托他做中式別墅的策劃方案。
鄭志然發現蘇州古城雖然擁有眾多的古建資源,但比較分散,不能給外界一個全面完整的概念;而這些古民居雖然承載著寶貴的歷史文化信息,卻僅作為居住並長期超負荷使用。作為高級房地產策劃師的他,以專業的眼光,發現這是一種資源配置的不合理,甚至是對文化遺產的踐踏。

蘇州古民居自古就在中華建築史上有較高的地位:它的粉牆黛瓦、依水而築、雕刻精美等等。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不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怎樣把它整合、推廣,從而更好地保護?鄭志然從從事古民居修復和保護的一位好朋友那裡得到信息:“目前政府已開放古建保護的市場化運作,但步履艱難。外界對蘇州古建十分看好,又無從下手。”鄭志然以專業的眼光,發現了創業的機遇,創立一個“弘揚蘇州古建文化的門戶網站”的構想在他腦海中應運而生。

“一方面是有很多了解和投資古建築的需求,另一方面是缺乏信息平台。”2006年11月,鄭志然開始著手創辦蘇州古建網。經過籌備,蘇州古建網於2007年5月試運行,7月正式運行。

記者在蘇州古建網主頁上看到,蘇州古建網的構築是三大平台:古建信息平台、古建交易平台、古建網互動論壇,這些平台下面還涵蓋了古建鑒賞、古建園林園藝、古建施工、政策法規以及古民居交易、園林別墅鑒賞等眾多內容。

如今,蘇州古建網已成為蘇州地區第一個全面介紹古建築現狀和保護的門戶網站。鄭志然滿懷信心地說道:“我准備將古建網建設成為外界了解蘇州古建築的門戶,同時也為古建行業建立一個互動的平台,目的是為了蘇州古建的保護。”

“每天蘇州古建網客服部都會接到很多電話咨詢,有的要買古建築,最好是‘控保’的。有的要委托找古建施工隊伍,甚至有江西、安徽人有古民居出售要我們去考察,時間實在排不過來。”鄭志然告訴記者。

線上線下相結合

雖然鄭志然有20年的房地產開發經驗,但要辦一個網站,對他來說還是不易。“我知道搞網站是燒錢的事。”此外,還有網站設計制作、廣告位招租、購置設備、招聘專業人員等。“但網絡營銷是今後房地產的趨勢所在,現在網站已經到了專業化細分化的時代。”鄭志然說。

令鄭志然欣慰的是,蘇州古建網開通不到兩個月,就促成了位於蘇州市中心高師巷的一處近300平方米的古建築成功易主。“現在還有十幾套古民居正在銷售中,我們還開辟出專門窗口提供古民居、古建構配件以及家具、書畫等室內陳設的供求信息。”市場的熱情反饋更堅定了鄭志然的信心。“今年房地產市場的低迷,更讓很多人開始關注古建築的投資。古建築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底蘊,讓投資一定會有回報。”鄭志然告訴記者,古建築的使用,一直備受關注。名人故居,庭院建築平時可以作為休閒場所。從投資角度看,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可以保值增值。“蘇州市房管局將衛道觀前的潘宅禮耕堂修復後出租作為高端場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鄭志然也坦陳,目前網絡的贏利點很小,運營前期基本是純投入。對於網站的發展,鄭志然采取了兩條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堅持依靠網絡運營,提升網站知名度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利用自身來經營一些古建項目,通過項目運作來補充網絡方面資金的不足。也通過項目運作來使大家親身參與古建築的修復和經營,從中學習和積累古建運作方面的知識和經驗。

為了彌補網站的資金不足,鄭志然成立了敦本堂古建築投資顧問有限公司。通過經營一些古建項目,在資金、人才、經驗等方面為蘇州古建網提供有力保障。鄭志然剛在蘇州東山投資了幾處古建築,准備用作旅游開發。

原先處於古建築上下游的各道流程因為有了蘇州古建網,在涉及古建的這個領域,已整合成為了行業發展中的一個產業鏈。蘇州古建網正式運行4個月來,已滿足近百位市民的需求,也為數十家與古建行業有密切聯系的供應商找到了合作伙伴。

揮不去的古建情結

鄭志然一再強調蘇州古建網的公益性,“蘇州古建網立足保護蘇州的古民居,並在這一過程中尋求發展機會。”隨著蘇州古建網知名度的逐漸提高,網站中蘊藏的文化內涵和價值逐漸被社會公眾所關注。一些崇尚古民居的民間資本所有人,解囊參與瀕危民居保護,不少園藝制作人也把自己的“拿手作品”通過網絡平台自我推介,更有不少愛好收藏民清家居的收藏家通過網絡展開交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