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嶺南建築文化

嶺南建築文化

日期:2016/12/14 18:48:47      編輯:古代建築史

嶺南建築陳家祠

    嶺南建築文化源遠流長,僅嶺南歷史中心城市廣州建城的歷史便已有2200多年,作為中國歷史悠久的古城之一,其建築文化也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時值由南方都市報承辦的中外建築文化論壇在廣州隆重召開之際,記者日前采訪了有關建築學專家,就嶺南建築的歷史脈絡、嶺南建築的特點和今天應如何對嶺南建築的繼承發展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著名建築學者、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導師鄧其生教授認為,嶺南建築文化是中國建築文化的一種特殊地區性建築文化,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是由於地區的地理環境氣候、歷史人文哲理思想和民俗生產生活習慣等因素促成的,嶺南建築風格是在發展變化的,每一時代有每一時代的嶺南建築。

    對於嶺南建築的歷史地位,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會長楊鴻勳研究員給予高度的評價,他認為嶺南建築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獨樹一幟,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價值。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常務副院長趙紅紅教授指出,從發展歷程上看,嶺南建築可上溯遠古至先秦時期,秦漢、魏晉南朝、隋唐南漢、宋元、明清、晚清民國時期以及解放後的嶺南建築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有:唐朝“海上絲綢之路”時期以南海神廟為代表,明清時代以陳家祠、西關大屋為代表,鴉片戰爭以後以沙面、石室教堂等殖民地建築為代表,清末到民國時期,高層的商業樓宇、鋼桁材料的橋梁出現,顯示建築技術向近代化發展。1922年,廣州建成嶺南第一座混凝土結構高層建築大新公司,高12層50米,1937年建成嶺南第一座鋼框架高層建築愛群大酒店,高15層64米多,都是當時稱為南方建築之冠的高層建築。1929-1936年,陳濟棠主政廣東時期進行舊城改造,廣東建築得到較快的發展,其中新河浦別墅群等就很有特點。

    嶺南文化熏陶出嶺南建築

    國家建設部專家委員會專家、廣州政協副主席黎寶松認為,嶺南建築與嶺南地區的歷史沿革、人文傳統、生活習俗、地理狀況、氣候特點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關,正是這些綜合的歷史因素造就了不同時期的嶺南特色建築。

    趙紅紅教授指出,廣州建築特色的形成,可以從經濟社會背景、氣候特點等方面進行解讀,廣州作為嶺南的中心城市,唐朝時起便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清代全國海禁時廣州是唯一通商口岸,而五口通商之後又是五個對外開放城市之一,以廣州文化為代表的嶺南文化有著務實、重商、開放等特點,嶺南建築的基本特色是既保留古制,又融會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異彩;同時由於氣候濕熱,嶺南建築一般都空間開敞,由於四季常綠,在園林營造方面也很有特色,嶺南庭園代表作有清晖園、余蔭山房、可園和梁園(十二石齋)等等。

    對於嶺南建築文化的特點,鄧其生教授作了一個比較系統的歸納,他認為主要有幾方面的基本特點:(1)為適應氣候建築布局比較開暢明朗,通透玲珑,造型比較輕巧淡素。(2)因嶺南地處南大門離中原邊遠地域,建築少受傳統法制約束,比較求新自由,民俗味比較濃,善於吸取外來文化,“洋為中用”、“中西結合”,常開建築獨特風格之先河。(3)受嶺南先哲人文思想的影響,嶺南建築比較務實重利,因地制宜,宜時多變豐富多彩。有海洋文化特色,也有崇山峻嶺之文化特色。

    繼承傳統不是“穿西裝戴瓜皮帽”

    趙紅紅(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教授):我們今天討論如何繼承嶺南建築傳統時,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就是沿用一些傳統建築的符號,比如在陳希同做北京市長時,曾強制北京的建築都建一個符號性的“小亭子”,雖然有些跟建築本身融合得很好,但大多都被認為是“穿西裝戴瓜皮帽”,不倫不類。在現在需求多元化和多種文化並存的今天,不應該強求一個城市以一種建築符號風格來統一。對傳統嶺南建築文化的繼承,更應該根據廣州氣候、環境特點,在通風、遮陽、生態等方面下功夫。

    一些嶺南建築的消失令人遺憾

    黎寶松(國家建設部專家委員會專家、廣州政協副主席):有一些傳統嶺南建築的消失十分令人可惜,比如在我的少年時期(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廣州,那時整個城市的建築風貌保留挺好,當年東濠湧、新河浦、沙河湧等地,都是可在清澈河流之中抓魚,兩岸都是嶺南特色民居,當時的水鄉民居環境絕對不比周莊、同裡差。今天在進行城市開發建設時,應盡量保護好特色的傳統的建築。新城區開發時,一定要注意做好規劃,充分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繼承好嶺南建築注重生態的特點。可資繼承的建築文化元素

    嶺南建築文化歷史遺產豐厚,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嶺南建築也應該隨時代而變化。鄧其生教授認為,對古代嶺南民宅的態度,應尊重其原有的歷史文化價值,分析批評地繼承,重在於借鑒和啟發。現代人的生活變了,思想變了,一些地理環境也變了,居住形態、居住方式也必然會變。

    鄧其生指出,嶺南居住文化的變化有:住宅的功能變得更為復雜多樣,除了物質功能外,還有更重要的精神功能。住宅變成一種享受。住宅的文化內涵加深發展。更強調人性化,要求實用舒適外,還要求健康、安全、環保,可持續發展,使住戶在生理和心理都得到全面的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促進了住宅文化審美的變化,新結構、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促進了住宅文化藝術處理的靈活性,自動化、

    信息化、高科技……深刻地影響著傳統住宅的發展,也更有利於新嶺南住宅的創新。

    趙紅紅教授也指出,今天繼承嶺南傳統建築文化,並非是簡單沿用一些嶺南建築的符號,而是應該繼承其設計理念的神髓。

    那麼,在目前高速變化的年代,在建築創新時,嶺南傳統民居設計概念有哪些可資借鑒的元素?鄧其生教授認為主要有幾個方面:(1)建築與庭園的結合;(2)建築尊重環境與自然與地形地勢的結合;(3)建築的防熱防雨,防火防潮的有效措施。從而表現出來的外形風格;(4)建築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實用為先,又綜合木雕、石雕、磚雕等藝術,綜合表面建築文化;(5)善於吸收外來文化,巧於中西結合,敢為天下先的創作思想。

推薦閱讀:

赫圖阿拉故城

鞍山龍泉寺

千山無量觀

徐聞華帝廟珍藏著16口銅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