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忽視的文化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可忽視的文化傳承

日期:2016/12/14 9:43:14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人類與海洋的接觸中,不但產生了烙上大海印痕的經濟,還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文化藝術。在沿海地帶,漁民出海打漁時,常常一去好幾日。茫茫大海上,陪伴他們的便是漁歌;婦女們在家中勞作,一邊浣洗,一邊大聲地唱著漁歌,期盼海上的親人早些滿載歸來。人們生活在海邊,吃著海,用著海,也歌唱著海。這些漁歌在長期的發展中,還融進了沿海地區獨有戲劇當中,表現海邊人民的生產生活、喜怒哀樂。久而久之,形成了多樣的、特色的文化藝術形式,是不可或缺的珍貴文化遺產。
  20世紀後期以來,人們創造的這些文化藝術遭遇著日益嚴重的危機,對其進行搶救與傳承刻不容緩,“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正是秉著這樣的初衷而提出。在沿海地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更顯珍貴,其傳承不容忽視。
  汕尾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廣東省汕尾市地處粵東沿海,是潮汕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挨家文化、畲族文化和廣府文化的交匯區域,方言、民俗多種多樣。這裡不但孕育保存了4個被譽為“活化石”的古老稀有劇種,還蘊藏著多達69種的民間藝術。
  汕尾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文藝科科長陳秋豐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談到,汕尾有宋代流入的滾地金龍、元末明初流入的汕尾漁歌、明朝萬歷年間流入的錢鼓舞、流傳了700余年的南萬象歌……此外還有麒麟舞、猴子獅舞、大型英歌舞、紅色婦女舞等。汕尾不光是“漁米之鄉”,還是“戲劇之鄉”,2008年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是全國首個獲此殊榮的地級市。
  在汕尾豐富多彩而又帶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中,不但有直接表現海邊人們生活勞作的畫作、雕刻等,還有動聽的漁歌以及由此演化而來的戲劇。海豐白字戲劇團原團長吳佩錦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介紹,汕尾地區的漁歌及戲劇中展現的內容十分豐富,既有出海打漁時的希冀,也有在海上艱苦作業、與風浪博斗甚至遇到危險時的勇敢及相互幫助,更有豐收歸來時的喜悅歡樂;既有岸邊孩童追逐戲水的童趣盎然,也有婦女們洗衣曬魚的辛勤操勞,更有她們等待丈夫歸來的期盼。在戲劇中,形式與內容更加多樣,許多唱腔借用了傳統漁歌的唱法,而表現漁民情感及婚嫁的劇目更是引人入勝。
  保護
  多項舉措貢獻力量
  在經濟發展與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傳統漁業發展受到限制,很少能再見到漁民們唱著歌兒出海的場景,與此同時,與沿海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藝術也遭遇了低潮。
  近年來,汕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大力推進“人文汕尾”建設,把搶救、保護、傳承、發展和利用優秀民間藝術事業擺上重要位置。從政府的領導規劃到企業家的贊助扶持,從老一輩藝術家的精細傳承到年輕一代的推陳出新,全市都貢獻著力量。陳秋豐介紹,汕尾多次舉辦民間藝術研討會、稀有劇種生存與發展座談與點評會,並出版專業書刊;舉辦匯演,提高民間藝術演出技藝;加大投資,海豐、陸豐二縣每年都撥給200萬元財政資金支持專業劇團發展,同時還劃撥專款支持劇團進京上省演出。
  目前,汕尾市除5個專業劇團外,還有156個民營劇團,更不用提為數眾多的漁歌隊、麒麟舞隊、滾地金龍隊、海陸豐八音隊……陳秋豐說,近年來汕尾的滾地金龍、麒麟舞、四大戲(即白字戲、正字戲、西秦戲和皮影戲)等已跳出汕尾,跨出珠江,越過長江,甚至飛出國門。
  今日的汕尾,文化厚積薄發,呈現文化古埠新風貌,人文汕尾正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
  申遺
  文化遺產保護刻不容緩
  2005年,汕尾申報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後先後有8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在這些珍貴的遺產中,大多數人都知道“陸豐皮影戲”和“滾地金龍”等,但對於“白字戲”、“正字戲”、“西秦戲”等古老稀劇,年輕人知道的就不多了。
  “白字戲唱腔很好聽,語言通俗易懂,群眾喜歡聽。”吳佩錦表示,這些劇種在當地群眾中有根深蒂固的魅力,其劇團均被稱為“天下第一團”。
  “不是說該劇團的水平天下第一,而是指對一個劇種而言,只有這一個劇團表演。”汕尾市群眾藝術館退休的副館長黃秋帆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天下第一團”實際上是稀有劇種的“獨生子”,承擔著“傳宗接代”的重任。可是這些劇種由於經費不足、市場低迷、人才流失等問題,普遍發展緩慢。
  不光如此,劇團還存在著很嚴重的年齡斷層。“30來歲到50來歲的這一層基本沒有,青黃不接。”吳佩錦說。
  傳承
  人才培養是關鍵
  文化遺產傳承最關鍵的因素是人。“各種戲的內涵不一樣,現在很多培訓只能培訓基本功,那些一代代傳承下來的唱腔容易退化。”在吳佩錦看來,代代相傳的精髓必須通過長期的系統培養來獲得。
  人才培養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要有想學的人。據了解,汕尾現在一個戲劇演員每月收入約為2000元,在汕尾算是中等水平。但如果上大學,畢業後平均在3000元左右,因此家長們普遍不希望孩子去學戲。另一方面,要有系統的培訓力量。黃秋帆告訴記者,汕頭市並沒有汕尾這麼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但是卻有專門的培訓學校,“汕尾需要專業戲校。” 
  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獲得更多的保護,以求有更大的進步與發展。而它的保護不僅僅需要人民大眾的擁護,更需要政府的扶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