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百姓宗祠述說光陰
日期:2016/12/14 18:41:5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宗祠,家族根之所在。在合肥這座現代化的都市裡,那些古老的宗祠,留存著每一個姓氏家族的記憶和歷史。這些宗祠雖幾經波折,仍默默記錄著光陰裡的故事。如果您細心聆聽,或許能在城市喧囂中覓得靈魂的淨土。
大孔祠堂108歲
地點:包河區大圩鄉學塘村
午後,一場大雨來得如此突然,令原本就人煙稀少的鄉間小道更為冷清。透過雨幕,大孔祠堂的青磚黛瓦、飛檐馬頭牆若隱若現。若非慕名尋訪,誰能想到,鄉間的田園深處竟隱藏著如此古樸典雅之處。
這是一座有著百余年歷史的古祠堂。大孔祠堂始建於1905年,當地的“原住民”大多都曾在祠堂內嬉戲成長,任誰都能娓娓道出這座古建築的歷史。
祠堂本是山東孔氏族人遷入合肥時修建的,因屬於“大房”,故被稱作大孔祠堂。清末民初,老祠堂面臨倒塌,族人重新修建宗祠,正式命名為“大孔祠堂”。光陰流逝,百年過去,曾見證祠堂興起的村人早已作古,可是,這並不妨礙當今的村人津津樂道於祠堂的故事。
“大孔祠堂是按照孔廟修建的。”自幼,黃俊常聽祖輩“講古”,老人說,當時,在村裡擔任“魯賢戶”的孔祥甫父親,和5個族人一起到山東跪拜“掌門人”孔令怡,終於在次年春天征得其同意,按照“山東夫子廟”的建築布局修建。如此說來,大孔祠堂與曲阜孔廟也算是同出一宗。
大孔祠堂位於大圩鄉學塘村,占地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呈四合院落的模式,原為三進,有60多間房。推開厚重的紅漆對開門,青磚、簡瓦、白灰罩面……古樸氣息撲面而來。
祠堂大院正中,矗立著一座具有民族風格、全木結構的“藏書樓”,其又被稱作孔族祠堂的“效忠堂”。其內,陳列著孔氏家族已故先祖列宗之木主神位,在寢殿內的東山牆,還嵌有光緒皇帝欽賜的“聖旨碑”——這是安徽省僅有的兩塊御碑之一。
黃俊聽老人說過,曾經,聖旨碑險被當作“四舊”砸掉,幸虧村民在祠堂內堆滿糧食,把碑遮擋起來,才得以保全。
有人說,在過去,祠堂不僅是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更是村落宗族財勢和實力的“象征”。誠然,縱是100多年後的今天,透過氣勢恢宏的大孔祠堂,不難想象當年孔氏家族的顯赫。村裡的老人大多還記得,曾經,藏書樓是當地的標志性建築,在幾十裡外都能看到它。而站在藏書樓的二樓,則可以看到巢湖。
歲月流逝,曾經風光無限的大孔祠堂逐漸衰敗,到2006年,大孔祠堂剩下的只有後殿九間和東西廂房共十幾間房屋。之後,相關部門對大孔祠堂進行修復,重修後的祠堂基本保留了晚清時期的風貌。
許氏宗祠百余歲
地點:合肥磨店鄉漕坊村
在磨店漕坊村,與周邊的紅磚瓦房、貼著閃亮瓷磚的小二樓相比,外面只刷了一層水泥的許氏宗祠,顯得有些落寞。水泥是很早刷上去的,已顯晦暗,斑駁的黑漆大門上,鐵鎖也滿是銹跡。“吱呀”聲中,60多歲的許存高推開門,跨過半米高的門檻,眼前是一片空曠的大院子。
這個古祠堂藏身鄉村之中,如今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能說出它的規格——七開間。在清代,這是總督、尚書才有資格建的。許氏宗祠規格高,與清末重臣李鴻章有關,它的另一個名字是“報恩祠”。許氏族譜記載,李鴻章本姓許,為報許家恩情,修建了這座祠堂。
在許存高的幼年記憶裡,這座祠堂十分宏大,門外牌匾上寫著“許氏宗祠”四個大字,由四根雕龍鍍金圓柱支撐。進門就是一面屏牆,屏牆中間,懸著一座刻滿名字的銅鐘。祠堂分三進,第三進外懸掛的還有御賜牌匾。此外,祠堂還特別建造了排水系統,下再大的雨,裡面都不會有積水。
當然,這一切已成往事。因為曾經被改為學校,這座祠堂才逃過了破四舊的劫難得以幸存下來。如今,許氏後人一直在籌集資金對宗祠加以修繕,但對他們來說,想修繕這麼一座古建築難度很大。
昭忠祠121歲
地點:巢湖中廟東側
巢湖中廟東側兩百米的湖岸線上,有一座紀念淮軍陣亡將士的古祠——昭忠祠,它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昭忠祠,始建於1892年。歷經100多年,昭忠祠一度呈現破敗景象。2012年,巢湖市投入200多萬元,對昭忠祠主體進行修繕。重生後的昭忠祠,7間寬敞的正殿煥然一新,粗大的梁柱,朱漆鮮艷。迎面牆體正中,陳列著曾國藩與李鴻章的巨幅畫像。畫像的下方擺放著123位淮軍將士代表的靈牌。
巢湖市文管所所長劉小剛說,昭忠祠經修繕,於去年免費對外開放,但昭忠祠規模還要擴大,等今年年底東西兩廂房建成,布展成功,他們還將開辟淮軍生平事跡展區和祭祀區。
胡氏宗祠177歲
地點:合肥南淝河畔
在合肥南淝河邊,新修的濱河大道筆直,卻在一座二進的院落旁繞道而行,那是已經翻修完畢的胡淺胡氏宗祠。它是合肥首個民間集資修復的古祠堂,由1萬多族人捐資百萬元修復。
“不管怎樣,胡氏總算有了個新祠堂,以後可以來拜拜,我們都能找到根了。”今年71歲的胡家福是胡氏21代,也是胡氏宗祠現在的理事長。在他展示的鳥瞰圖上,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在南淝河岸邊臨水而建,被綠樹環抱。“老的宗祠有800多平方米,胡氏宗祠建於清朝道光丙申年(1836年),距今已有177年歷史了。”與胡淺胡氏宗祠一河之隔的,有衛立煌故居、宋世科故居和吳氏炮樓,這將會在未來形成南淝河畔合肥古建築的多處景點。
吳氏國公祠627歲
地點:肥東八斗鎮大吳村
在肥東八斗鎮的大吳村正中央,吳復“國公祠”青磚灰瓦,雕欄飛檐,腳下小草茂盛,蜂舞蟲鳴,祠堂大門上書“國公祠”豎匾,大門上有著金字紅底對聯:“帶勵分封楊休虎拜,公侯錫爵食報雞鳴”。
吳復是朱元璋手下的一員大將,立下赫赫戰功。吳復陣殁後,朱元璋甚為震痛,追封吳復為“黔國公”,並在其家鄉御賜“國公祠”一所,旌表功臣。
“神道腳下,置駝龍一座;兩馬對立,石羊跪伏。”居住在此的吳復後裔,幾乎人人可以背出這段象征祖訓的碑銘。吳復後裔吳兆應說,每到清明或春節,來自皖鄂黔豫等地3萬多的吳復後人會分批趕來祭拜、尋“根”。
吳氏國公祠始建於1386年,距今已有627年的歷史。可惜的是宗祠在清鹹豐年間毀於兵患,歷代族人冒死守護,近年又自籌資金重建門廳祖像。
推薦閱讀:
诏安沈氏宗祠 沈耀初的故裡情
安徽歙縣周氏宗祠
嶺南古村落——東坑李氏宗祠
徽派建築之大成 龍川胡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