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陵系列周報文章《那年那月那清陵》
第一篇 初成建制的關外三陵
大清王朝如果從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算起,至宣統三年(1912年)清帝遜位滅亡,歷經296年,傳11代12帝,總共開辟了三處陵區,分別是位於盛京的關外三陵、河北遵化的東陵陵區和河北易縣的西陵陵區。其中位於盛京的關外三陵被稱為清代的祖陵,這一期“臉紅”就帶大家走進這處初成建制的陵區——關外三陵。
1規制與結構
陵寢
◆四祖永陵
盛京三陵中的第一陵,是葬有清代四位祖輩的永陵,具體埋葬的就是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永陵的建制以及規模雖然不及日後帝王的陵寢,也不被人所重視,但它卻是清朝陵寢建築的開山之作,具有一定的文化價值。
永陵坐北朝南,最南邊是一條長840米,由黃沙鋪成的參拜道,在參拜道的四角是四座木質下馬牌,參拜道中央有一座玉帶橋。以參拜道、玉帶橋和下馬牌構成了陵寢的第一部分,此部分中下馬牌是最具特色的。下馬牌上刻有滿蒙漢回藏五種字體,文曰“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後代陵寢也沿襲了這一規矩,雖然只刻有滿蒙漢三種文字,但它的確是體現了滿族的民族特色,也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尊卑觀念,下馬以示尊敬。
參拜道的盡頭是陵寢最為中間位置的大紅門,大紅門是小木材質的硬山式琉璃瓦頂建築。面闊三楹,進深二間。每間置二扇木柵欄門,上覆紅漆。這種規制的宮門在後代帝陵中未被沿襲,這也是永陵獨一份的特色。從大紅門進去便是陵寢的第二部分,在此部分有陵寢內最具特色的四祖聖德神功碑亭。聖德神功碑亭在明清兩代陵寢中均有體現,亭中豎立著聖德神功碑,在其上記述著墓主人的文治武功。永陵之中有四座聖德神功碑亭,這也是清代陵寢中唯一的。四祖碑亭均為單檐歇山式,按中長次右、左老右少的位序依次為肇、興、景、顯四祖碑亭。亭座為方形高台,條石砌築。亭身方體,前、後壁各辟券門一座,對開木門二扇。琉璃瓦頂下之沿椽與額枋之間鋪作三翹七棲斗拱,木件通體油飾彩畫。在碑亭周圍的東西廂房和果房、膳房,是守陵人居住和平常做飯沏茶的場所。四祖碑亭在永陵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後代帝陵之中也沿襲了相應碑亭相關的規制。
碑亭之後為啟運門,名字取自陵區最北的啟運山。永陵正式的修建是在順治朝,當時清朝剛剛入關,“啟運”二字象征著開啟龍運,寄托著大清王朝繁榮昌盛的含義。由啟運門往進就是陵寢的最後一部分,主要有啟運殿、東西配殿和寶頂組成。啟運殿是祭祀場所,裡面供奉著四祖以及其福晉的靈位。啟運殿高築於方形的墀陛之上,和四祖碑亭一樣均為單檐歇山式琉璃瓦頂建築,面闊三楹,門四窗八。殿外三面環廊,龍吻透雕“日”、“月”二字,各分東、西取“破明”之意。東西配殿也都是單檐歇山式建築、琉璃瓦頂、三面環廊,東配殿為維修啟運殿時,恭藏肇、興二祖牌位、神器及祭祀的臨時場所。西配殿主要是祭祀時供喇嘛打坐、念經、超度亡靈的場所,平時恭藏乾隆御筆“神樹賦”碑。啟運殿後面便是整座陵區最後的部分——寶城。寶城平面是馬蹄形,最北有八角形羅圈牆。寶城之中有前後兩層平台,上層左昭右穆,分別是景祖、顯祖的寶頂,居中則為興祖寶頂。在興祖寶頂的東北方向是肇祖的衣冠冢。下層左右平台分別是禮敦和塔察篇古的寶頂。層層分明,體現了尊卑分明,長幼有序的觀念。
另外,在陵區前院西側另開辟了一道門,進去是省牲所,主要用於屠宰祭品牛羊。
◆太祖福陵
盛京三陵中的第二陵便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福陵位於沈陽東郊,裡面葬著清太祖努爾哈赤、孝慈高皇後葉赫那拉氏、孝烈武皇後博爾濟吉特氏以及努爾哈赤的另外幾位後妃。福陵是清朝的奠基者努爾哈赤的陵寢,可謂是開啟福祉的陵寢。
福陵的規制較永陵來說成熟了不少。最南邊分別為東西下馬牌、石獅、華表以及石牌坊各一對。而後為一座大紅門,進入大紅門則為神道。在神道的兩側是福陵較永陵成熟的第一個表現,就是增添了起到類似儀仗隊作用的石像生。福陵石像生分別為石馬、石獅、石駝、石虎各一對。有清一代,石像生的出現在福陵是首創,並為後世的帝陵所沿襲。
神道盡頭是依天然山勢而修砌的一百零八級磚階,這可謂是福陵之中最為著名的組成部分,一百零八象征著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之後便是福陵的聖德神功碑亭,裡面所豎聖德神功碑的碑文是康熙皇帝所書,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再北是方城之上的角樓,方城南面正中是隆恩門,進去便為隆恩殿,兩邊是東西配殿。由啟運門、啟運殿更名為隆恩門、隆恩殿,就我個人的理解呢,龍運開啟之後,後代寄托著對於先祖隆恩的祈求,進而更名也是有所道理的。
隆恩殿之後,福陵較永陵有更大的創新,就是在洞門之上修建重檐歇山式明樓,明樓中豎立著明樓碑,上面篆刻著陵名,在福陵即為“太祖高皇帝之陵”。明樓之後為寶城,寶城因形似月牙,也被稱為“月牙城”,城中央便是寶頂,寶頂之下為地宮,地宮中安放著努爾哈赤及其皇後葉赫那拉氏的棺木及骨灰。
◆太宗昭陵
盛京三陵中的第三陵便是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昭陵位於沈陽北邊,因此也被稱為“北陵”,裡面葬著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陵區旁邊還有妃園寢,葬著皇太極的十幾位後妃。昭陵在關外三陵中建制最為完整成熟,規模最為宏偉龐大,為後代陵寢建制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昭陵的整體建制和福陵相比幾近相同。最南邊是東西下馬牌兩對,石獅、華表各一對,然後是石牌坊一座,東西有兩座磚院,分別是用於祭祀換衣和宰殺牲畜。再向北為大紅門,進入大紅門則為神道,神道兩側是石像生。昭陵的石像生較福陵增加了不少,以一對擎天柱為始,依次為石獅、石獬豸、石麒麟、石馬、石駝和石象。神道盡頭是昭陵聖德神功碑亭,兩側有東西朝房,後為方城角樓、隆恩門、隆恩殿以及東西配殿,這些和福陵都一樣。
隆恩殿之後便為最後一部分,也就是方城明樓月牙城寶頂,不過在之前增加了一座二柱門,作為後寢之門,在方城正前方還增加有石五供以及祭台。寶頂之下即為地宮。
整座陵寢的最後面是隆興山,在古代建築中,特別是陵寢都特別注重風水之說,風水的好壞決定著陵寢的命運,清代的陵寢在選址的時候就非常注重風水,要背倚高山,四周流水。昭陵的這座隆興山其實在選址時不存在,這座山是一座人工堆砌起來的,這可謂是清代陵寢中的一大特例,那就是人造風水。
清朝的關外三陵在建制和陵區結構上可以說是初成形態,從永陵到福陵到昭陵,一步步成熟,一步步完整,太宗的昭陵可以說是對後世帝王建陵提供了最好的借鑒。
2轶聞
陵寢
每一個藝術品的背後都有引人關注的故事,特別是清朝的陵寢建築,一座座陵寢背後都是大清王朝的風風雨雨。接下來呢,“臉紅”就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向大家展示關外三陵的風采。永陵九特:永陵在整個陵寢中具有“九特”,分別是柵欄門、四祖碑亭、彩陶龍壁、磚砌燎爐、單牆方城、單檐城門、“日”“月”龍吻以及君臣共陵。這其中我著重給大家介紹下柵欄門、四祖碑亭、“日”“月”龍吻和君臣共陵這四特。
柵欄門
永陵陵寢的正門,也就是大紅門較後來的陵寢具有特殊性。後代陵寢的大紅門均為單檐歇山式、琉璃瓦磚砌成的宮門,但在永陵卻是硬山式的木質宮門,俗稱柵欄門。這種簡樸的建制一方面體現了滿族祖先木柵為山寨的傳統,另一方面也喻示後代帝王不要忘記祖先的艱苦奮斗,堅持節約簡樸,拒絕奢華。但是這也許也是祖先們的一廂情願吧,後代的子孫奪取江山後早都忘記了祖先的遺訓了。
四祖碑亭
聖德神功碑亭是明清陵寢中極為重要的建築,也叫做大碑樓,裡面安放著記述墓主人文治武功的聖德神功碑,正常情況下沒座陵寢只有一座聖德神功碑亭。但由於永陵之中葬著四位祖先,同時都被追谥為帝,所以永陵之中總共修建了四座聖德神功碑亭,這在整個清朝陵寢體系中是僅為一例的。
“日月”龍吻
清朝陵寢的享殿殿頂四角都會有鸱吻作為裝飾,但在永陵卻獨一份地用了龍吻,同時在龍吻側面的把上還镂空雕刻了日、月兩字,龍吻使得整個陵寢的規格上升到了很高的層次,至於日月二字,合為明,但明被分開,寓意著大破明朝。
君臣共陵
永陵較日後陵寢的又一特殊之處,就是它是君臣合為一陵。永陵除了四祖之外,還有禮敦和塔察篇古,雖然是皇親國戚,但同樣是有君臣之分的。歷代陵寢之中,即使有臣子墓也最多是陪葬墓,像這種君臣共為一陵的現象還很少見到,這也是永陵獨具特色的一點。
福陵神碑幻影
太祖福陵的聖德神功碑亭有一個奇觀,那就是神碑幻影。在聖德神功碑的背後,仔細的人會發現有一尊類似觀音的影像,身材修長、頭挽高髻、面容輪廓俏麗,身著大袖寬袍,形體飄逸,如踏雲前行、飄然若仙。這個奇觀在晴天還有所模糊,但在雨天之後卻是特別明顯,連衣服上的這周都看得一清二楚。
至於出現這種景象的原因,就類似於“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一樣,由於石碑石質紋理不同,以致在陰雨天裡,所吸收的水分也就不同,從而導致了石碑受潮後所顯現的顏色深淺不一,人們便根據各自的想象,觀察到了各種形象圖案。現在去沈陽游覽福陵的人,大多數就是去看這個奇觀,還有那108級磚階,這兩處景觀是的福陵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孝莊文皇後未葬昭陵之謎
在現在清東陵的外面,有一處皇後陵,這就是孝莊文皇後的昭西陵。孝莊文皇後可謂是清朝一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她在太宗朝是永福宮莊妃,兒子福臨在皇太極駕崩後繼位,是為順治皇帝,她也升格成為皇太後。順治駕崩,康熙繼位,孝莊又以太皇太後的尊位教導年幼的康熙皇帝,對康熙皇帝的一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75歲的孝莊太皇太後駕崩。按照清朝的祖制,後妃應該是和其丈夫合葬,但是孝莊卻在兒子順治開辟的東陵陵區外修建了萬年吉地,也就是昭西陵。
謎
那麼為什麼孝莊不與丈夫葬為一處呢?有這麼幾種說法。
一是因為孝莊的遺囑。孝莊認為太宗已經駕崩了三十多年,再把昭陵地宮打開把自己的梓宮放進去會沖撞太宗在天之靈,再加上順治和康熙的陵寢都在東陵這邊,孝莊不想遠離兒子孫子,所以就想著靠近子孫;
二是因為孝莊的私生活。清朝一直有一個“太後下嫁”的說法,講的是孝莊太後在太宗皇太極駕崩後為了鞏固順治的地位,和攝政王多爾衮發生私情從而下嫁給多爾衮,由於這個孝莊已經不是太宗一個人的妻子就不能和太宗合葬了。
三是因為火葬制度的廢除。清朝在康熙之前都是火葬,所以太祖、太宗和世祖以及後妃都是骨灰下葬地宮的。康熙初年這項制度被廢除了,所以孝莊就不會火葬,也就不能和火葬了的太宗葬在一起了。
關於孝莊太後未能與太宗合葬昭陵的原因,現在考古界都眾說紛纭,沒有定論。
清朝初成建制的關外三陵,在2004年的時候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是之後東西陵修建的典范。如今的三陵除了福陵的方城明樓在遭雷電破壞而修復之外,其余的都保存完整,這也是我們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的成功之處!
1644年,清帝順治入關,清朝正式開始了對全國的合法統治。18年後,順治駕崩,葬到了自己生前選址修建的孝陵,孝陵以及其孝東皇後陵是整個清朝陵寢又一個典范,為後代陵寢的修建奠定了基礎!那麼下一期呢,我就為大家展示帝陵的典范——順治帝孝陵,敬請關注啦!
(來源:CCHC編輯處 出品團隊:cchc中華文化遺產保護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