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徐聞古村落 南安村
日期:2016/12/14 18:40:02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徐聞縣前山鎮境內,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古村落——南安村。據《徐聞縣地名志》、《符氏族譜》記載,南安村,古稱海南村。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始祖符祖乾公(62世)從海南島文昌縣翁田鎮舉家漂洋過海遷移徐聞,初始定居於徐聞縣前山鎮南蕉園(今南安村南側山坡),後移居現址,南安村最早為吳姓居住,符氏定居若干年後,潘姓、黃姓亦相繼從海南遷來,故始稱“海南村”,後改為南安村,今住有符、潘、顏、關、黃、許、方、陳、郭、葉、譚、柯、王、吳等姓,為解放戰爭游擊根據地村莊。
村中符姓經數百年的繁衍生息,人丁最為興旺,至二十世紀30年代初,南安村已發展成五、六百人的大村落,當時在前山乃至於徐聞東部幾個鄉鎮中,成為屈指可數的大村莊之一(如今已發展到1600多人)。符氏今繁衍至“芳”字派,為第75代,遷徙來徐聞為第14代。符氏人文鼎盛,成了當地名門世家,現有符氏宗祠和祿祠可證(祿祠為紀念符氏宗支祖符家祿公所建),讀祿祠楹聯:祿宗創業開基先輩流千載,祠祖德高望重後人稱萬年。祠中家祿堂聯語記:家居旺地詩書承祖訓,祿堂威振文章紹宗風。可見,家祿公乃南安村符氏之開村先祖。可惜祠堂已經重建,然存下的蓮花石托卻是絕妙的歷史見證。做為鄉土人文古建築的小四合院還留有4座,這些小四合院在祿祠的右後側,其中三座呈中軸線對稱布局,分別為“居安”、“發祥”、“恩思”。四合院小巧玲珑而富有特色,門樓(垂花門)向西,中有大井,左右兩側廂房均一座兩開間,正中為廳堂,一座三開間,牆體均用厚磚建築,硬山頂,均懸檐,無金柱,牆礎多見珊瑚方石。可歎年久失修,但滄桑依舊。東側一座規模頗大,正廳一座三開間,左右連襟一體廂房。庭院不深,然文化精神漾溢,“居安”第聯:居仁由義循規矩,安富遵榮振春風。說的是道德傳統的昭承。“發祥”第聯:“發福衍前澤,祥輝振家聲。”意為追始報本,後光輝映。“恩思”第聯:“恩志卻都來興旺,思通八達高狀元”恩思,感恩報恩,前程願景輝煌。
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南安村符氏如此曠達,如此敬畏父母厚祿,源於其祖輩均是知書識禮之賢達。查清宣統三年《徐聞縣志》《選舉志》,符氏祖上名人不少,有清同治年間登仕郎(九品)符顯铨。待贈國學庠士符顯均,其二子符世逢附生(秀才)榜名慶元、慶雲。符顯德,照磨廳任職(勘查法治)。符顯義,邑武庠,在縣城讀書的武秀才。現代比較有成就的人物,還有符致眾、符致慶、符致倫、符氣桐、符氣金等等。據《符氏族譜》記載,符氏源出自於姬姓。春秋時,魯傾公之孫公雅仕秦為符玺令,子孫以官為氏。始皇廿六年為符玺令,帝王用玺,自此始。符氏以山東琅琊郡為發祥地,後播遷全國各地。嶺南地區的海南島符姓為最多,達50萬,居於海外有10萬,雷州半島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海南島,其余為福建莆田遷徙而來。
南安村歷經苦難,上世紀二十年代,徐聞匪患猖獗,為抵抗山賊侵犯,村裡建有大炮樓,組織了民團武裝抗賊。1932年2月14日,以蔡阿蘭為首的匪幫糾集了匪徒400多人(含叛軍70余人)來海南村打家劫捨,匪幫四面包圍了村莊,民團、群眾節節抵抗後退進炮樓,匪徒繼而火燒炮樓和村莊,打死了40多名村民,並抓捕了50多人當人質,村中財物被洗劫一空。下午,山賊酒足飯飽,押著人質,驅趕豬牛准備離村時,國民革命軍梁國武團一個連聞訊從曲界鎮趕來,在村西邊洋截擊山賊,擊斃50多名匪徒,戰斗中革命軍連長陣亡,士兵傷亡過半,山賊沿海邊向西逃竄。翌日晨,梁國武團一個營跟蹤追擊匪幫,至傍晚在龍塘鎮石橋圩(今黃定村附近)的後坑寒賊寨圍殲逃邦,重創山賊,山匪丟下20多具屍體,向愚公樓方向倉惶逃竄,被劫持的村民及牲畜得以解救。1940年1月10日,日軍從海口派來飛機2架,轟炸山海村、南安村等沿海村莊,山海村的群眾被炸死5人。而南安村雖被炸毀民房6間和炸死耕牛多頭,但幸免無人員傷亡。
1948年8月25日,特大台風正面襲擊前山沿海,海潮暴漲3.1米,沿海村莊及田園被海潮吞沒,漁船被沖至海南村前墩仔,損失慘重,村民流離失所。連年匪患、兵禍、天災,加上國民政府黑暗統治,民不聊生。
建國後,南安村人翻身當家作主,在黨的領導下,過上小康生活。現村中主產稻谷、菠蘿、甘蔗、北調瓜菜等,近海漁業盛產白鲳、黃花魚、馬鲛。2003年,該村創建生態文明村後至今,硬底化道路、辦公樓、文化劇場等一應俱全,形成了“三位一體”的文明新格局,革命老區村莊已煥然一新。
“居安”四合院
“發祥”四合院
蓮花石托
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