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古鎮廿八都被譽遺落大山深處的夢 清新延千年

古鎮廿八都被譽遺落大山深處的夢 清新延千年

日期:2016/12/16 17:53:49      編輯:古代建築
    中新浙江網7月4日電(記者 夏毅  見習記者  邵燕飛)浙、閩、贛三省交界處,有一個生活著的歷史文化邊鎮,它就是作為軍事地位而誕生的小鎮——廿八都,作家汪浙成稱它是“一個遺落在大山深處的夢”。

    當地旅游局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同於烏鎮、西塘等江南小鎮,目前廿八都以“清新婉約”的獨特魅力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駐足觀光,同時為了避免過多的商業氣息侵襲古鎮,當地政府打起了“三張牌”,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千年古鎮的原汁原味。

    遺落在大山深處的“文化飛地”
 
    群山聳立間,很難讓人將這個遺落在山谷中的小鎮,與曾經商賈雲集、繁華一時的景象聯結在一起。

   “這裡四方關隘拱列,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生活在小鎮的老人告訴記者,原來這個由古代北方退役軍人和各地商人組成的移民小世界,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廿八都興起於駐軍,興盛於商業往來。居民來自四面八方,現在有141種姓氏,使用著13種方言。”

    記者看到,鎮上古建築風貌依舊。保存完好、規模較大的明清時期及民國早期的民宅達44座,宮、殿、廟、祀、社等公共古建築11處。作為浙江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2007年,廿八都被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謝晉導演此前來到該鎮曾感慨:“張藝謀如果到過廿八都,《菊豆》就絕對不會放到歙縣去拍。”

    為更好地開發和保護古鎮,衢州江山市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大動作。2008年4月29日,總投資達2億元,列入浙江省重點建設項目的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項目動工建設,至今基本完成了“一口三線、七大節點和十三個陳列館”以及景區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做好三篇“文章” 守護千年古鎮

    目前,沉睡千年的古鎮重新煥發出生機與活力,深厚的歷史積澱和古韻味文化悄然綻放,也越來越多地吸引著都市人們的眼光。

   “我們把對古鎮的保護放在首位,其次是作為旅游經濟的開發,這樣才能做到文化保護和旅游建設雙贏。”作為景區的負責人,江山市風景旅游局黨組成員何日行明確了古鎮的發展定位。“重點要做好保護好建築文物傳統風貌的完整性、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以及傳統功能的連續性這三篇‘文章’,讓古鎮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何日行認為,古鎮日均游客量控制在3000人以內是最為合適的,這樣能使文化遺產較好地融入到經濟社會建設中,反之就會對古鎮的建築和環境造成破壞。

     據了解,當地政府已對存在隱患的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全面修繕保護,對重要歷史建築還實行注冊登記制度,定期對建築情況進行檢查、記錄和維修。“維修活動在專家指導下由專業的施工機構進行,盡可能減少對建築文物的干預,保存建築的真實性、整體性以及和環境的和諧性,防止可能出現的建設性破壞。” 何日行表示。  

   “對於當地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們充分給予尊重、保護,並且充分展示有古鎮特色的建築文化、移民、軍事文化,以及地方方言、傳統戲曲藝術等。”據介紹,古鎮在旅游開發的同時,盡量留住原住民,至今這裡還保留著對山歌、跳民舞、跑旱船、鬧花燈、剪花紙、牽木偶、踩高跷、滑石頭等奇特的民間藝術。

    傳承“和”文化根脈

    有人曾用“一十百千”來形容廿八都,即一條古道(仙霞古道)、十三種方言、百家姓、千年古鎮。在姓氏、語言、建築等方面顯示出強烈的移民特征,雖然繁多但又統一,在這裡,中國的“和”文化散發出濃郁的氣息。

    讓廿八都人最為自豪的是他們的語言,從古到今,他們在保留祖先語言的同時,用共同的“廿八都官話”進行交流。

    徜徉在廿八都這條集聚了浙、皖、閩、贛的明清古建築群的老街上,不經意的一件物品能給你帶來“歷史”的味道。

    一邊是商鋪林立,一邊是武場行營,作為軍事地位而誕生的小鎮,軍事功能的痕跡在不經意間顯現出來,但又融合在熙熙的小鎮中;在這裡,佛、道、儒三教合一,不得不讓人感歎當地人的包容。

    為了保持古鎮的和諧,不讓過多的商業元素侵襲古鎮,何日行表示,在保護古鎮周邊歷史環境和景觀上,會盡量保持原有的生活特色和居住氛圍,“絕對不在屋面、牆頂設置或采用霓虹燈等具有強烈視覺刺激性的現代手段作為廣告招牌。”

   “如果說其他江南古鎮是沉魚落雁的風韻女子,那麼廿八都就是清新婉約的少女。”在古鎮駐足的游客不禁這樣感歎。(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