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安徽千年西遞古村:桃源深處有人家(組圖)

安徽千年西遞古村:桃源深處有人家(組圖)

日期:2016/12/15 21:53:30      編輯:古代建築

要了解中國古代宮廷建築,就到北京故宮去;要了解中國古代民間建築,就到黟縣西遞來。

高高的馬頭牆

  五年前,我跟隨襄陽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系的學生初到西遞,便被這裡的龐大的古村落所吸引。或許,我的老房子情節也就是從這時候萌芽的。

一進村便能看到的牌坊

  五年後,當我再次來到西遞,一切恍如昨日。也許是同為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宏村相對來說名氣要比西遞大一些,這裡的游人依舊不多。房子還是那些房子,巷子還是那些巷子。隨便走進一家民居,純樸的主人都會非常友好地任由你拍照。

古老的巷子

  西遞村位於安徽省南部,距離黟縣城東九公裡,北枕黃山,南眺白岳,東鄰古歙,西通九華山、太平湖,距黃山風景區38公裡,離宏村、南屏、屏山僅十幾公裡。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中,西遞與宏村同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白牆灰瓦的寧靜世界

  有人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走進西遞,就好像走進了一座古民居建築藝術博物館。她既有古徽州精湛的“三雕”建築藝術,又有濃郁內涵的人文景觀,從而形成了底蘊深厚的徽州地域文化的顯著持征。

 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

青石板路

  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面的傑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連小店也古香古色

  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於公元11世紀,發展鼎盛於14-19世紀。

繡樓

  據史料記載,西遞原名西川,又稱西溪,取村中三條溪水東向西流之意,後因村之三華裡處為徽州府西古驿過道,設有“鋪遞所”而改稱西遞;村中村民大多姓胡,遠祖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904年,唐昭宗李晔因朱溫叛亂被殺,只剩下幼子由義祖胡三公逃往徽州,取名胡昌翼,直到他考取後唐明經科進士,才告知身世。

寫生也成了古村一景

  其第五代孫子胡仕良,因公赴金陵,途經西遞鋪,發現這塊山形水勢呈舟船形的風水寶地,於公元1047年舉家遷來西遞居住,從此代代繁衍生息下來,迄今胡氏兒孫已傳至三十六代,故歷史上有“真李假胡”之說和“明經胡氏”之稱。

到了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裡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

俯瞰古村

  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蕩,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至今仍然保留著明清古民居300余幢,其中保存古樸完整的還有124幢,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素有“桃花源裡人家”之稱。

西遞三絕之木雕

  走進西遞,首先進入眼簾的是矗立在村頭的明萬歷六年胡文光刺史牌樓。牌樓全用本地黑色黟縣青建成,雕琢精絕,巍峨高聳,為我國石坊建築中之瑰寶。

  漫步村中,隨處可見那粉牆青瓦,鱗次栉比,青石鋪路,巷貫街連,鑲嵌漏窗,镂空門罩和那層層疊疊的飛檐翹角,突兀多資的馬頭牆。民宅廳堂雕梁畫棟,描金飛彩,攔板斗拱,窗扇、菱花門全是精美細做的木雕佳品。

仿佛回到了古時候

  天花板上飾有絢麗的彩繪,廂房板壁配有典雅的書畫。廳堂掛有內涵豐富,寓意深刻的古楹聯,不僅予人以美學之享受且曉人以處世哲理。還有那具有徽派特色的前庭後院。全都綴以花壇水池,隔以低牆漏窗,飾以磚石雕刻,植以花木盆景。

小巷

  走進西遞,我們仿佛找到了中國古代和現代歷史的銜接點。走進西遞,仿佛進入了時間隧道,又回到了那遙遠的時代。

 胡文光刺史牌樓。胡文光,西遞村人,於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舉,擔任過萬載縣的縣令,築城牆,修學校,做了不少利國利民的好事。後經巡撫推薦,擔任了膠州刺史兼理海運。以後官升至荊州王府長史。

世外桃源

  明荊州王又授胡文光以奉直大夫、超列大夫的頭銜。胡文光刺史坊與徽州各地的牌坊式樣不同,如歙縣的牌坊大都是四根大柱直沖雲霄,叫“沖天柱式”;而眼前的這座牌坊有5個層次分明的樓閣,叫“樓閣式”,所以准確些該稱之牌樓。它高12.3米,寬9.95米,石雕古樸精湛,造型富麗堂皇。

祠堂

  正樓匾的上方雕的是“恩榮”二字,花板上雕有鹿、鶴、虎、豹等,兩旁盤有浮雕的雙龍,正樓東西兩面刻有“登嘉靖已卯科朝列大夫胡文光”和“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胡文光”字樣。雙龍圖下是文官和武將,喻為安邦定國。

老樓不為人知的故事

  下面有人物像8個,便是通常所說的八仙。最下邊的正樓所刻圖案叫“五獅戲球”,東西邊是“麒麟吐書”。石柱兩側是栩栩如生的獅子,這兩頭獅子前爪朝下倒伏著,爪下有只小獅子,既精致又增加了牌坊的穩定性。

這是另一個世界

  徽州,古為新安郡,素有“無徽不成商”、“無商不成鎮”、“文獻之幫”、“商賈之鄉”的美稱。西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奠基於北宋皇祐年間(公元1047年),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公元1450年左右),鼎盛於清初雍乾年代(公元1724-1795年)

清初雍正、乾隆時期,西遞之所以繁榮昌盛、飛黃騰達,據老一輩人說,不外乎三點原因:一是“東水西流,吃穿不愁”,“船形西遞,大吉大利”的優越地理環境和風水寶地;二是近千年來的文化積澱深厚的緣故,成為了西遞村“以商從文,以文入仕,以仕入官,以官保商”的第一道敲門磚;三是“亦儒亦商,亦商亦儒”這個徽商特色,既促使了西遞成為了文風昌盛之地,又對商業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胡氏家族很注重學士之風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山多地少,地處“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的地理位置和環境條件,使得西遞村民不得不遠離他鄉“求食於四方”。

古宅裡,兩個孩子在玩耍

  題額楣刻是民間飽學之士,有生以學對人生的見解和追求。西遞古民居的門罩上方或庭院牆壁上大多嵌刻了門眉題額。寥寥數字,詩畫情意,獨具特色,道出了主人高尚的雅致情趣和宏遠的人生志向。浏覽其間,細細揣摩,既能品賞到千姿百態的秀美書法又能體味出含義隽永的感受。

西遞有很多祠堂

  “以商從文,以文入仕,以仕入官,以官保商”的途徑,使西遞胡氏家族的人口迅速增長和財富的急劇增加,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昌盛。胡氏祖先把賺來的錢主要用來興文重教,樂善好施和置田做房,頤養晚年上。

孩童的世界,只有孩童知

  西遞村祠堂林立,宛如一個“祠堂世界”的村落。“追遠溯本,莫重於祠”。“無祠則無宗,無宗則無祖”。這是明清時期在一府六色的古徽州流傳甚廣的民間諺語。明代中葉以後,西遞明經胡氏大興土本,接二連三破土建祠。

 據考,胡氏祠堂有宗祠(也稱總祠)、總支祠、分支祠、和家祠(又叫己祠)之分。宗祠稱“本始堂”,又叫“明經祠”,座落在村口“胡文光牌樓”對面;總支祠是村中心的“敬愛堂”和直街上的“常春堂”。分支祠很多,有仁讓堂、璇元堂等二十余幢。

西遞古村

  胡氏家族自十二世祖愚四公開始結束了一代獨子單傳的局面,到了十六代就出現了“九房頭”(即九個兒子)、“大、小四家”(即叔侄各生了四個兒子)。

生活在古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

  各支系,每房頭劃地而居,獨立成群,環連成片,形成了一個具有強烈的排他性的典型封建族長制的古村落。它以儒家的仁義廉恥、忠孝節義等倫理文化來教育和規范自己的兒孫,立下了“胡氏族規”和“祖宗家訓”,表現出強烈的宗法文化。

古村附近勞作的人

  西遞呈舟船的形狀,鱗次栉比的徽派民居,猶如一條大船的一間間船艙。走進這個古老村莊,仿佛進入了時間隧道,又回到了那遙遠的明清時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