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仿青銅器:清代和民國仿古銅器成風
我們不能一看到青銅器不是商周器,就一概說成是新的。歷史上存在幾次仿古銅器的潮流,而且這些仿古銅器或多或少地一直流傳於民間。

後人仿前代的青銅器,有宋代仿商周器。除了宋仿漢、唐銅鏡外,宋代主要仿造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至今在博物館和民間都能看到。其主要原因是宋代統治者為了改變五代十國混亂的政治局面,提倡經學、恢復禮制,尚古、崇古,加上宋徽宗趙佶的提倡,官僚文人的參與,不但收藏商周青銅禮器,而且還比照真器仿制古銅器,現在這些仿品也有千年左右的歷史了。宋代的仿品,主要是材料與商周青銅器不同,用的是宋代當時的材料,明顯的特征是銅質暗紅、較軟,鑄造方法上用的也是宋代的技術,臘模鑄造、無范線,但是經歷千年的銅銹和包漿是真實的。宋代人在仿制的品種上,主要仿商周禮器,很少見到仿戰國、秦、漢代的素器,也不仿制兵器、不仿制車馬器等。
清代和民國時期也是仿古銅器成風的時期,清代皇帝的愛好和官僚文人、金石學家的需求,他們收藏青銅器,釋讀金文、訓诂讀史、書寫金文,更加推動了仿古銅器的發展。所以宮廷仿造精美禮器成風(很多瓷器都仿作青銅器的造型),形成了官方仿、民間也仿的局面。清早、中期多為官仿,而且部分仿器還帶有清朝的底款。清末由於帝國主義的入侵和文物的外流,再次推動了民間仿古銅器的商品化和古董商人的職業化,這個階段應該把民國時期也算進來。仿古銅器比較有名的所謂“蘇州造”“濰縣造”“西安造”“北京造”“河南造”就是這個時期形成的。這一時期主要仿制商周重器,尤其是偽刻銘文、偽刻紋飾。仿品不但在國內泛濫,而且也流傳到國外,是伴隨著真品一起外流出去的。這個時期的仿品,有的造型和紋飾不符合商周器,有的無范線、墊片,我在鑒定中,幾次遇到這個時期仿制的青銅鼎:有的鼎足已自然脫落,是焊錫被氧化後的結果。有的刻銘有刀痕,有的材料為黃銅,這些特點,在鑒定時都是不難發現的。
我認識的一位搞收藏的朋友還健在,已經95歲了。解放前,他在北京一家古董店學徒,後來回濟南為老板開分店。二十多年前,我常找他聊天,聽他講一些解放前古董經營中的趣事。他讓我看了當時買進的假貨,買進後壓在手中賣不出去,其中就有青銅器,在他那裡我首次看到了民國時期的赝品。說明在當時,赝品已經能被行家鑒定出來。可以說,清末和民國時期的民間仿品,幾乎全是古董商人所為,做來騙人。
新中國成立後,國營的工藝品廠也曾仿古銅器供應市場,一些銅爵、銅馬、景泰藍小刀、小劍是作為工藝品制造的,由於也過去了四五十年,在鑒定活動中也有拿來要求鑒定的。有一次,一位老同志就拿來一匹小銅馬要求鑒定。乍一看,像是一件漢代的冥器,但既沒有漢代銅器的綠銹,也沒有漢代銅器加工的特征,以馬頭和馬尾為軸線,兩片對稱錫焊而成,這個時期有一部分銅佛也是鑄成兩片後再粘合為一體的。我告訴他是仿漢馬,他馬上問:是什麼時候仿的?我說是文革前,他立即告訴我,這件小銅馬在他手中已有40年了。如果不知道這種工藝品的背景,就會鑒定為新仿,鑒定結果就沒有說服力了。
最後一次仿青銅器的熱潮,就是改革開放以來,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見到最早的是仿戰國的刀幣,發現有疑問後,還登門請教過山東省博物館的研究員、古錢幣研究專家朱活先生,他也確定為仿品。之後是幾乎無所不仿,不但仿制大的禮器,而且像之前無人仿制的青銅劍、銅鏡一概都仿。仿品多、水平高,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望塵莫及的。對一般人來說青銅器的真偽往往很難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