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先祖武鳌曾為清朝御用石匠
日期:2016/12/15 0:29:11   編輯:古代建築史
到過沈陽故宮的人,無不為故宮古建築精美的石刻工藝所折服,石雕丹墀、寶鼎香爐、銜珠石獅、五脊六獸……一件件精美的石雕作品,雖歷經300多年風雨侵蝕,仍完好如初。人們在贊歎、欣賞之余,又有誰能想到,這些精美的石雕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就來自生活在鐵嶺縣橫道河子鎮武家溝村武氏家族的先祖武鳌之手。如今,這位當年憑著一手絕技博得皇帝封賞的傳奇石匠已經在自己的祖茔裡安息了數百年,樂享著子孫後代們綿綿不斷的香火。
武家先祖武鳌曾為清朝御用石匠
8月28日,鐵嶺縣橫道河子鎮武家溝村武氏後人代表數十人,從全國各地匯聚村西武家祖茔,祭祀先祖武鳌並立碑銘志。
說起武家溝村武氏一族,雖非名門,卻堪稱望族。自先祖武鳌落戶於此,已經生活了300多年,繁衍生息20余代,人丁興旺,現家族人口超過千人,後代遍及國內各省市。
武氏祖茔正前方,矗立著兩座一高一低的石碑。東側的高大石碑立於乾隆丁卯年(公元1747年),記載著武氏高祖武鳌參與修繕陪都(盛京故宮)的歷史。西側稍小一點的石碑立於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記載了武氏家族發展史。因年代久遠,上面的碑文已經較難辨識。
武氏後人存有一份保存完好的族譜,上面記載了武氏家族祖先武鳌於清初從原籍山西奉召來到東北修繕故宮並最終定居鐵嶺縣武家溝村的過程。
沈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建成於皇太極時期的1636年。滿清入關坐定江山後,盛京(沈陽)故宮便失去了作為皇宮的權力中心地位,成為大清陪都。但入關的大清皇帝們都沒有忘記盛京故宮這塊龍興之地,於是數位皇帝先後斥巨資加以擴建、修繕。逐漸形成了今日東、中、西三路格局的面貌。共有宮殿亭台樓閣齋堂等建築一百余座、五百余間,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除規模外,其建築之精美、典雅,絲毫不遜色於北京故宮。
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皇帝下旨征召天下能工巧匠修繕陪都,武鳌作為石匠加入應召之列,攜妻兒從老家山西洪洞縣槐樹底老烏窩舉家來到奉天城。修繕過程中,由於武鳌精湛的石藝,引起監工官員的注意,認為他的石雕堪稱上品,無人能比,這樣的工匠必須留下來為皇家效力才行。於是,向皇帝上奏,請求“播遷武鳌入盛京工部鑲黃旗六品官屬下壯丁。”順治皇帝聞奏非常高興,於是大開天恩,加封武鳌為工部六品官,舉家入漢軍鑲黃旗,主要負責管理石藝的雕刻。這樣的封賞,對於當時僅為匠人身份的武鳌來說,簡直是莫大的恩寵,一般的匠人和百姓連做夢都不敢想。當期修繕工程結束後,為了能讓武鳌繼續留在陪都效力,皇帝又命其在盛京附近選址安家落戶,並賜給田地若干、祖茔一所。由於當年陪都修繕所用的石材大都是從武家溝附近山裡采出,皇帝便將這裡賜給武鳌作為安家之所,武家溝的名字就這樣叫開了。
據現生活在武家溝村的武氏十四代後人、今年76歲的武守權介紹,當年與武鳌一同封在武家溝的工匠還有兩戶,分別是興氏和張氏。武鳌有三個兒子,長子叫武登科,次子武登舉,三子走失。因武登舉無後,所以現在的武氏後人都是武登科的後代。歷經300多年發展,武氏這一支人丁興旺。武家溝現在有400多戶,1900余口人,其中武姓就占了一半,還有很多武姓族人去了外地生活,分散在全國各地。每年,都會有規模不等的祭祖活動,吸引來自各地的武氏後人參加。
說起這次為先祖立碑,武氏十代後人武秋生介紹,1997年武氏家族後裔曾經集體修繕了高祖武鳌、世祖武登科、武登舉的墳茔,但並未立碑,因此也成為父親武萬成及武氏後人心中的遺憾。轉眼將近二十年過去了,老父親武萬成也已經故去。為了完成父親生前的心願,經族人協商,才定於今年立碑銘志,讓武氏後人永遠緬懷先祖們忠厚、善良、淳樸的品格,把勤儉持家、踐行孝道的美德一代代傳承下去。
歷經300多年變化,武氏當年精湛的石刻技藝幾乎已經失傳。如今,眾多族人中,只有一戶還操持著當年的石刻行當。但據上了年紀的武姓老人介紹,武家溝從前曾經保存著很多精美的石刻作品,最令人震撼的就是高近20米、底部能有一摟粗的石頭旗桿。旗桿由六七根幾米長的圓石柱一節節摞起來,頂上帶有一個雕刻精美的石頭吊斗。可惜在文革時期被人為拉倒摔斷,實在令人可惜。“破四舊”時期,幾乎所有的石雕作品也都被搜走毀壞,沒了蹤影。
據介紹,武氏家族在300多年的繁衍發展史中並沒有出現過名聲較顯赫的達官貴人,屬於名符其實的平民家族,道光年間曾出了一位品級較高的“同知”。清朝的地方機構是省、府、縣三級,“府”相當於現在的地市級行政管理機構,府的首長就是知府,副職就是同知,負責分掌地方鹽、糧、捕盜、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軍籍、撫綏民夷等事務。康熙後,一些派駐在外分管某一事務的同知,逐漸成為主持當地政務的實際長官,不再是副職。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已故鐵嶺歷史學會秘書長、鐵嶺著名地方史研究學者武守忠老師,就是從武家溝走出來的武氏後人。
武家祖茔前的兩座古碑
武氏宗譜
為先祖立碑儀式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