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縣寨英古鎮,一個因為明初的“平蠻之戰”而繁榮起來的古鎮,曾經創造了500多年的商業奇跡,古街兩旁是兩層磚瓦木質結構房屋,門前還存留有櫃台撐板,是典型的商鋪之家,與我們在懷化一些舊日繁華古鎮情景依稀相仿。高大的窨子屋在鎮裡也有不少,據說鎮裡曾有八大商號,富甲一方。
古鎮的興起最初是因為始於1385年明王朝針對貴州土司林立,少數民族不尊朝廷而采取的“軍民兩治,土流並存”的方針,發起的對當地的戰爭。10萬明軍逆沅水而上,來到寨英這個地方,建立起了一個軍事城堡,後續軍隊不斷通過這裡奔赴貴州腹地。古鎮裡仍殘留著一段城牆,城牆依水而建,高澗河猶如護城河一般護衛著古鎮,四面都有城門,占地面積約11萬平方米。
寨英本是不毛之地,最初來到這裡投資興業的就是為大軍服務的隨軍商人,他們乘著戰爭之機,千裡苗地十室九空,大肆侵占田地,例如一名塗姓江西商人從掌權者手中低價購得數千畝良田,年收稻谷3.5萬擔,一躍而為梵淨地區的首富。到清初,已完成原始積累的寨英,更是因為一條古鹽道的開辟發展到了頂峰,清乾隆年間朝廷擬定巴鹽運銷條例,所有巴鹽由涪陵始終運抵寨英,由此裝船到銅仁再入湘,這就是“巴鹽入湘”的來歷。最高潮時,寨英碼頭外長留的船只達百余艘,外運的貨物不光有食鹽,還有木材、桐油等特產,由銅仁入湘,經沅水一漂而下,直下洞庭湖。
寨英被譽為“中國滾龍藝術之鄉”,滾龍是一種獨具特色的龍燈,由竹扎龍骨,布匹為皮,顏色各異,身長近40米,通常要20人左右舞動,當天黑以後,鑼鼓聲起,龍體內的燈光四射,真是名副其實的龍燈。每年正月十三,鎮上甚至百龍齊舞,十分壯觀。
到松桃,我們的溯源沅水活動自7月15日常德站啟動以來已逾53天,隊員們風雨兼程,敬業工作,成果不菲。今天更是從湘西州傳來好消息,隊員之一我報記者吳剛喜得千金,小名取為沅沅,母女平安,在前方的隊友們為我們的團隊再添一名小隊員舉杯相慶,如同我們共同追求的事業後繼有人一樣歡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