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揭開陰平故城的神秘面紗

揭開陰平故城的神秘面紗

日期:2016/12/14 18:48:03      編輯:古代建築史

    陰平故城位於峄城區陰平鎮駐地西部,始建於西漢,西漢成帝陽朔二年(前23年)二月封楚孝王之子為陰平侯,始稱陰平國,東漢置陰平縣。陰平為古時名城,在《漢書》、《峄縣志》等古籍中皆有記載,歷史名人袁安曾任陰平長,《袁安碑》和袁安之子的《袁敞碑》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為後人所重。近日記者來到陰平鎮,對這座神秘的故城進行了探訪。

    走近陰平故城

    冬至後數日,當記者一行來到峄城區陰平鎮時,這個有著眾多名勝古跡的魯南名鎮正沐浴著朝陽,早已開始了新一天的熱鬧和喧嘩。隨著鎮文化站站長趙靜的引導,我們來到了位於陰平鎮駐地西部的陰平故城。

    今天的故城遺址處在陰平鎮衛生院後面的麥地中,記者看到,綠油油的麥苗正生長的旺盛,如果不加指點,估計一般人真的不會知道在這些麥苗的下面,竟然沉睡著一座古城。同行的著名書畫家孫中正先生打小就在故城邊長大,他告訴記者,大概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還能夠看到故城的一些印跡。其中的一片高崗應該是城牆的一角,全部由黃土夯築而成,在他小的時候夯土上有個洞,可以藏下好幾個人,小伙伴們都喜歡到這個洞中玩耍。夯土中夾雜著一些灰色的陶片,多數為板瓦、筒瓦和瓦當的碎片,並且還出土過漢代半兩、五铢錢、楚國蟻鼻錢等古幣,據說故城內還曾發現過數眼古井,出土過漢代石磨等物。當地有將在土中撿到的青銅錢幣串起來掛在小孩身上避邪的說法,但現在已經很少再見到這種被稱為“陰由”(音)的如花生米大小的古幣。據《棗莊古代史綱》一書介紹,陰平故城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500米,西漢成帝陽朔二年(前23年)二月封楚孝王之子為陰平侯,始稱陰平國,屬東海郡。故城東現有石羊村,村旁有一漢代石羊,其造型、雕刻手法及風格,與陝西興平縣霍去病墓前的石羊相似,現被棗莊市博物館收藏。

    陰小國的傳說

    站在陰平故城遺址之上,看北部山區文峰、鐵腳諸峰林立,遙想兩千多年前這座諸侯小國的繁榮,耳畔似乎響起陣陣喧鬧之聲。陰平鎮文化站站長趙靜告訴記者,陰平國在民間也被稱為陰小國,至今還留有許多的傳說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陰小姐兄妹倆的故事。據說陰小姐天生麗質,貌美如仙,並且文武雙全,其兄也英武有力,有萬夫不擋之勇。陰小姐兄妹倆尚武好義,為除暴安良,聚眾鄉裡,北依鐵腳山安營扎寨,南據陰平興建城池。兄妹倆各帶精兵把守,並修築地下通道,繩系鋼鈴聯絡,以相互策應。現在鐵腳山上寨牆遺跡、臼坑、水池、拴馬石等依舊存在,當為那時舊物,可見民間的傳說並不是空穴來風。雖然今人已經無法考證陰小姐兄妹到底是何人,但他們的故事已經和陰國故城深深地聯系在了一起,並時常被人們所提起。

    陰平長袁安其人其事

    趙靜介紹,東漢時的名臣袁安曾任陰平長,在陰平留下極好的口碑。《後漢書·袁安傳》載:“袁安(?—公元92年)字邵公,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也,明帝年間(公元58一76)舉孝廉,除陰平長,後拜楚郡太守,累遷太僕、司空、司徒。”《峄縣志》載:“安除陰平長,任城(今濟寧)令,所在吏人畏而敬之。”可見其在擔任陰平長一職時對下屬要求極為嚴格,所作所為深得民心,備受民眾愛戴。

    袁安青年時曾任小吏,自認為不是本分所得而辭去。後到京城洛陽,恰逢大雪,洛陽令在袁安門前見大門緊閉,雪上無人走痕跡,遂叫人除雪入戶。見袁安僵臥,問其緣故,袁安說:“天下大雪,人們都很饑餓,不宜再去干擾別人”。洛陽令聽後,感覺袁安很賢明,雖身處困窮卻仍能堅守節操,就推舉他為孝廉。這就是揚名後世的成語“袁安臥雪”的來歷,這個故事也被稱為“袁安困雪”、“袁安高臥”。袁安臥雪的故事在古代極有影響,成為傳統文學和繪畫廣為引用的典故和題材,歷史上許多著名畫家如王維、董源、范寬、李唐、周、趙孟、王恽、倪瓒、沈周、祝允明、文徵明及現代畫家傅抱石等都曾畫過《袁安臥雪圖》。

    章和元年(公元87年),袁安晉升為司空、司徒(相當於宰相)。在職期間,袁安不畏權貴,多次彈駭外戚車騎將軍窦憲的專橫。但數谏不能改變朝廷局面,因而每與公卿言論國家,無不噫鳴流涕。由於袁安的威望,確保了劉氏政權延續。袁安於永元四年(公元92年)病逝,其後世屢盛不衰,子孫任高官者層出不窮,其三子袁敞,官至司空,其孫袁湯,桓帝時先後擔任司空、司徒和太尉,時稱“四世三公”,形成了全國有名的汝陽袁氏大族,並出現袁術、袁紹這樣的世族豪強。在中國歷史上,其望族氣勢一直未減,歷朝皆有名人輩出,一直到民國的袁世凱。

    《袁安碑》的藝術價值

    《袁安碑》立於東漢永元四年(公元92年),1929年在河南偃師縣城南辛家村發現,現藏河南省博物館。碑高1.53米,寬約0.74米。碑中間有穿,位置較低,碑文內容簡單,無贊頌銘辭,僅記袁安一生仕歷,與《後漢書·袁安傳》記載大致相同。碑上無撰書人姓名,碑文為小篆,10行,行15字。除第8、10兩行為不滿行外,其它行下一字均缺,僅存139字,碑側有明萬歷二十六年題字。該碑因發現較晚,鋒穎如新,字體結構寬博流暢,渾厚古茂,雄樸多姿,是漢代篆書的典型代表。此碑之篆書,與1923年出土於洛陽的《袁敞碑》如出一手,專家以為乃一人所書。在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袁安、袁敞碑》一書中,分別刊登了著名學者馬衡先生所作的《漢司徒袁安碑跋》和《漢司空袁敞碑跋》兩篇文章。馬衡先生說:“二碑書體如出一手,而袁安碑結體寬博,筆畫較瘦。余初見墨本,疑為偽造。後與《敞碑》對堪,始信二碑實為一人所書。石之高廣,亦同式也。”專家們考證,兩碑從體勢、精熟程度上看,都可謂是漢篆的典型之作,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另外,兩碑書體與漢印文字氣息相通,學習篆刻者從中可以領悟到漢印文字在平正方直、簡約質樸的表象中所隱含的方圓相濟、曲盡其妙的神韻,是習書者不可多得的好范本。

    附《袁安碑》全文:“司徒公汝南女陽袁安,召公授《易》孟氏學。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十一月庚午除給事谒者。五年正月乙口遷東海陰平長。十年二月辛巳遷東平任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太守,十七年八月庚申征拜河南尹。建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僕。元和三年五月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已卯拜司徒。孝和皇帝加元服,诏公為賓。永元四年三月癸丑薨,閏月庚午葬。”

推薦閱讀:

神秘牧馬城今成高產田 原是西漢祓國都城遺址

廈門擬建古城公園 在公園內建海防名人雕塑群

渾源永安寺小巷驚現文物珍品

沙灣古鎮為何成為廣東“音樂之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