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走向多元化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走向多元化

日期:2016/12/14 9:43:21      編輯:古代建築史
    除了有自己的唐卡學校,教授來自各地的學生掌握唐卡繪畫技藝,藏族唐卡勉薩派代表性傳承人羅布斯達不久前還在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了個人作品展,引起強烈反響。

    記者日前從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悉,像羅布斯達的做法一樣,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正逐漸突破傳統,呈現多元化發展。

    “過去是‘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傳僧不傳俗’,如今這些傳承模式逐漸被突破,西藏非遺保護傳承方式正在發生著變化。”西藏自治區非遺保護中心普查保護部主任阿旺旦增說。

    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唐卡繪畫大師丹巴繞旦在自己家開設了“傳習所”,進行傳統唐卡繪畫技藝的師徒教授。與此同時,他還是西藏大學藝術系的教授,在西藏大學開設的唐卡班任教,通過現代學院式教學傳承發展民族文化。

    阿旺旦增說,這種傳統與學院並舉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當下這種變化的縮影,“這種變化還體現在對學徒的標准和要求,也比從前更加開明,女性或其他民族唐卡藝術愛好者同樣可以拜師學藝並成為唐卡畫師”。

    他說,這種轉變得益於國家的非遺保護政策。隨著國家對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的加大,非遺傳承人的待遇不斷提高,傳承各類技藝的積極性不斷高漲,傳承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了將自己掌握的藝術或技藝永遠留存,目前傳承人參加國內外展演和著書立說的積極性也很高。

    “傳承人的意思,不是說我的東西能賣多少錢,而是說我能不能把這門手藝發揚好、傳遞好。政府給我們創造了很好的物質條件,剩下的就是我該盡的責任了。”“直孔刺繡唐卡”傳承人米瑪次仁說。

    截至目前,西藏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已達76個,西藏自治區政府命名的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已達227位。前不久,西藏首次對全區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進行了培訓,還公布了首批3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習基地。

  據阿旺旦增介紹,為了讓西藏正在接受教育的學生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增強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感,西藏非遺保護中心計劃讓一些珍貴的非遺項目,比如傳統音樂類項目藏族兒歌、手工技藝類項目風筝制作等走進校園。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