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揭開古村的人文面紗

揭開古村的人文面紗

日期:2016/12/15 16:34:30      編輯:古代建築

  石莊村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建築。 劉偉 攝
 
 
 
 
 
  石莊村內有不少百年古建築損壞或被燒毀,著實令人可惜。
 
 

溫州日報記者 楊世朋 報道組 雷忠義

在文成縣百丈漈鎮海拔600多米的高山上,有一個綠樹成蔭的古村落。這裡,有著青山平疇間“桃花源”式的古村落景觀;這裡,還因一村七祠堂、咫尺多名士而為人稱道。這就是石莊村。

石莊有上石莊、下石莊之分,但多數人習慣性地統稱為石莊村。村裡年過八旬的林弼老人,是文成中學的退休教師。他說,來到石莊,就一定要看看石莊“三奇”:小村七祠堂、咫尺多名士、蔣張共題詞。

沿著古木石徑,他先帶我們走進一座林氏宗祠。看碑文介紹,該祠始建於道光七年(1827年),由頭門、戲台、廊軒、正廳組成,屬合院式木結構古建築,是縣文物保護單位。推開木門,周緣是石塊砌成的圍牆,百年風吹雨打刻就了暗灰斑駁的模樣。迎面的匾額、楹聯,與門前的一排旗桿石,見證著宗族曾經的榮耀。

老人說,這僅僅是村裡目前保存完好的七座祠堂之一。輾轉古村,三岔路口、梯田邊、古木旁,豎著兩桿大旗,那旗下的古建築,便是祠堂了。在一個僅有千人的山村,拐個彎就能見一祠堂,實屬罕見。村裡人多認為,大概是村裡舊時多“成功人士”,為了表現宗族裡某一支脈所獲的成就,便新建祠堂,來獲得認可。

走進兆祥公祠,裡面陳列的多是林氏子孫的功名,其中又以林多樑的成就為主。林多樑,是村裡大名鼎鼎的人物,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我國30多所大學講過課。前些年,林多樑先生曾特意從美國回到石莊訪親。

時間再往前推,村裡還有一位響當當的人物——林傑。據林氏宗譜記載,林傑出生於清末,官至國民政府浙江省督察長,曾赴俄羅斯作礦物談判代表,後因積勞成疾英年而逝,受到孫中山撫恤。在村裡,林氏後裔至今仍保存著林傑當年存於家中的兩面“五色旗”,在福建等地展出時,曾引起專家關注並轟動一時。

恰巧的是,林傑先生故居與林多樑先生老家,相距不足50米。小村“咫尺”之間便有兩位名人,令人贊歎。在村裡,像林多樑先生老家模樣的大宅,並不鮮見,約有30多座。從圍山而建的“地主屋”、圍牆高企的四合院,幾乎每一座都藏著一個大人物的故事。

看過這“石莊二奇”,別忘了去一處老墳前,看蔣介石、張學良的題字。墓前,右碑為蔣介石行楷題詞:既安既固;左碑為張學良篆書題詞:利其嗣人;中間墓碑上書八字:富公松亭,府君之墓。林弼說,墓主系西坑梧溪富氏,其子富文,官至國民政府華東七省補給司令,中將銜,故老父去世能求得蔣、張二人題字。省文物普查小組專家曾有評價,該墳墓能同時題有蔣、張二人的字,極為罕見。

在走訪了石莊村之後,記者不免冒出了石莊“第四奇”:古村有三奇,為何少訪客?細細一想,或許是真正走進石莊的人太少,錯過了村裡那些隱藏著的人文細節。熟悉石莊的人,都說小村看似普通,走進了才發現大有學問,如果只是走馬觀花,就難以揭開古村的人文面紗。

同行的一名文成攝影愛好者認為,在山清水秀的文成,藏著文化遺跡的古村落並不少,但真正靜下來品讀的人還太少。他覺得,如果能制作一張古村游路線圖,把類似的“石莊三奇”標注出來,相信能引來更多的關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