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源 讓古文化綻放現代新風情
日期:2016/12/14 9:46:23   編輯:古代建築史早春三月,恆山腳下,微風中泛起星星點點的綠,勃勃生機從四下裡拱出來,傳遞和演繹著這片老山區的新韻味。
渾源,始置於秦,定名於唐,早在新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是我國人類最早的開發地區之一。長久以來,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歷史、宗教、建築、藝術、天文、地理等傳統文化。
如今,經過多年的傳承挖掘和創新利用,豐厚的渾源古文化逐漸綻放出了新的時代風情。北岳道樂、渾源傳統鑄鐘技藝、渾源涼粉制作技藝等3個項目,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恆山武術國際論壇、恆山登山節、吳城杏花攝影藝術節、千佛嶺九九重陽登高節等旅游節慶活動日益興盛;大型電視紀錄片《北岳恆山》在中央電視台播出,電影《恆山月光》隆重開拍;恆山旅游發展總公司、恆山文化演藝公司、大瑞涼粉等一批文化企業方興未艾;神溪濕地公園、千佛嶺景區開發等一批文化產業項目有序鋪開;旅行社、星級飯店、民俗客棧、民間藝術團體爭相湧現……
寶劍鋒從磨砺出。耀眼的成績背後,是渾源縣打造文化產業發展高地的系列措施和大力付出。
從固步到革新,全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夯實文化產業高地建設的基礎。按照省文化體制改革領導組規定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充分結合縣情,渾源縣建立了“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實施、黨委宣傳部門協調指導、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落實、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加大改革力度。新組建的文體廣電新聞出版局、廣播電視台和新成立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都實現了掛牌運行。在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中,撤銷了原電影公司(電影院)、文化宮、晉劇團,統一整合成立了恆山文化演藝有限公司。文化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更好推進了渾源文化產業的提升、擴張與展示。
從平面到立體,全面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文化高地建設提供條件。近幾年,渾源縣新建起文化資源信息共享縣級支中心,鄉鎮綜合文化站18個,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農家書屋143個,農村文化室315個。其中,文化館、圖書館達到省三級館標准,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原先的縣城體育場經改造,擴建成為占地40000平方米,集休閒、健身、比賽於一體的體育休閒廣場。80000平方米的柳河公園體育健身廣場、7000平方米的栗家墳健身廣場也相繼落成,基本滿足了廣大市民群眾健身鍛煉的需求。另外,新建農村健身場地151塊,下發安裝各類體育健身器材250余件(套)。全縣公共體育場地總面積達到376000平方米,人均公共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0平方米,全縣參與體育鍛煉的人口達250000人。全縣的文化活動網點遍布,社區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辦得有聲有色。
從單一到多元,積極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促進文化活動的繁榮發展。繼北岳恆山懸空寺入選世界文化遺產之後,該縣又有12個項目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中5個項目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北岳道樂、渾源傳統鑄鐘技藝、渾源涼粉制作技藝3項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焦文忠、禹志文、李瑞、牛曉被列入大同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分別成為渾源北岳道樂、渾源扇鼓、渾源涼粉、渾源傳統鑄鐘制作技藝的傳承人。與之配套的地方特色濃郁的涼粉美食、文化娛樂產業也正在順利展開。
從封閉到開放,加大文化旅游產業建設力度,文化旅游市場整合帶動效應逐步顯現。該縣先後實施了懸空寺整治、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神溪濕地初設、旅游專線道路改線、旅游綜合服務區建設等旅游產業配套工程,積極打造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兼得的文化旅游朝陽產業。目前,總投資近400萬元的恆山景區金龍峽入口和恆山山脊綠化工程項目已按設計完工,總投資388萬元的展示中心場館建設工程、岳門灣游客集散中心和游客服務中心建設工程項目正在有序推進,恆山索道遷建項目通過省級可研評審,恆山主廟群古建築群彩繪保護修復工程剛剛啟動。
與此同時,渾源縣也不忘提高文化軟實力,《恆山畫冊》《恆山志》《栗毓美》《光耀滿乾坤》《渾源民俗》等一批著作已先後出版,《北岳恆山》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大清河帥》《光耀乾坤》《懸空寺》等影視劇本正在緊張的創作當中,這些都為渾源縣文化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