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溫州“千年古村”的神秘面紗
日期:2016/12/15 22:57:32   編輯:古代建築![]() |
溫州網訊 永嘉縣巖坦鎮的嶼北村和樂清市仙溪鎮的南閣村,入選了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這也是我市首次有古村落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它們到底有何魅力?憑什麼能獲此殊榮?記者帶你走進這兩個古色古香的古村落,揭開其“千年古村”的神秘面紗。
全國獨一無二的寨牆和護寨河
來到嶼北村村口,首先看到的便是古老的石拱橋,進入村子滿眼的卵石山石讓人立時有了遠離現代,置身農耕時代的感覺。卵石鋪就的村間道路兩旁,同樣也是卵石壘砌的院牆,這些無規則形狀的卵石,就像經過藝術家的手,把它們堆在合適的位置,形成一個個完整的立體空間。
最外圍更有古老的“護城牆”和“護城河”,把整個村子都保護在內圈,整個古村落防御體系令人驚歎不已。60歲的村民汪德元介紹說,“護城牆”實際上叫寨牆,為避免戰亂和內部宗族之間的械斗,古時楠溪江流域許多村落都建有寨牆,除了保障自身安全外,還對明確劃分宗族邊界、增強村落領域感等有著重要作用。
環繞嶼北全村的寨牆,完全由巖坦溪的卵石壘築,高約2米,底部寬約1米,頂寬約0.5米,總長近2000米。寨牆內側,是一條環形的護村路(如圖),路面的卵石因歲月久遠而光滑異常。記者一路摸著寨牆走過,看到牆身每隔數米便留有铳眼。據介紹,這是為便於瞭望觀察,打擊入侵者所用。
整座寨牆外圍還包圍著一圈護寨河,寬10多米,只要蓄滿水,便是一道天然的屏障。村民在護寨河裡還撈起了削尖的木樁,這些都是當初阻敵的防御設施。“抗日戰爭時期,民兵利用寨牆和護寨河,多次打退日本鬼子的圍剿進攻。”汪德元說。
據了解,同時具備寨牆和護寨河的古村落,全國獨此一家,別無他處,可見其彌足珍貴。
村莊布局別具一格文化傳承經久不衰
在嶼北村內,眾多卵石圍牆的包圍之下,便是古老的木質瓦房,承載著一代又一代的文化歷史……據介紹,嶼北村始建於唐代,迄今已800余年。
汪德元對記者說,村莊的格局別具風貌,是根據天地星辰二十八宿布局,而且整個村落猶如蓮花綻放。四周環繞的五座山體就像蓮花盛開的蓮瓣;村落則為蓮心,繞村的環路、寨牆和護寨河界定了蓮心的形狀;內圈的民居和外圍的祠堂就仿佛顆顆蓮子。
老人們說,嶼北蓮花象征的是對後世子孫人格的警示,希望他們“出官則清正,出仕則清高”。
嶼北村汪氏先祖便有著“父子兩尚書,一門三進士”的榮耀。在嶼北村的南面,寨牆南門剛進來便是汪氏宗祠尚書祠,因汪氏先祖汪應辰及其子汪逵皆為吏部尚書,所以以“世尚書”標榜。祠堂裡現仍懸掛著年代久遠的“世尚書”牌匾。
村落間,建於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隨處可見,其中“十八堂”遺址保存較為完整。在一個掛著“閒存堂”牌匾的三合院中,記者看到了3個四四方方的石缸。汪德元說,這便是過去村民印染所用,直到民國時期,印染坊仍在經營。
此外,“茂秀堂”曾是壽面作坊,“鐘壽堂”曾是紡織作坊,“更新堂”曾是豆腐作坊……老人們告訴記者,這些古老的民居,傳承的不僅是古老的建築風格,更傳承著傳統的家庭手工業文化。
江南地區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木構牌樓群
和嶼北村同時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樂清市仙溪鎮南閣村,則另有一番風味。該村初創於唐末五代,現存傳統民居除個別外多為晚清和民國時期所建,與楠溪江流域傳統村落建築同屬浙南穿斗式木構建築體系,建築采用地方木、石、磚和土坯建造,結構輕巧,形式多樣,風格純熟,布局靈活,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據介紹,明代是南閣歷史上最為興盛的時期,出現了以章綸為代表的典型人物。村中至今留存不少明代文化遺產,包括章綸故居、尚書第、牌樓群、笃思堂、藏書樓、章綸墓等。
其中,最有特色和壯觀的便是牌樓群,這也是江南地區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數量最多的木構牌樓群。既保持了宋代《營造法式》做法,又有鮮明的地方特征,集中反映了明代當地建築文化和建築風格。南閣牌樓群原有七座牌樓,現存五座,沿中直街從南向北一字展開,依次為“會魁”、“尚書”、“方伯”、“恩光”和“世進士”,鱗次栉比,古樸典雅,莊重森然,路面以青褐色卵石鋪成各種吉祥圖案,令人賞心悅目。
采訪中,記者看到古村落和古建築散發的古樸魅力,同時也看到了年久失修,缺乏足夠保護的現狀。
“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後,村民的保護意識進一步提高,但是由於沒有產出,主動保護的願望並不迫切。”嶼北村村委會主任汪世昂說,村裡的很多古建築年久失修,亟需政府加大投入進行保護,同時也希望能與願意投資開發古村落旅游資源的公司進行合作,共同保護開發。記者 肖建永/文 李立/攝
◆相關鏈接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由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共同組織評選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從2003年開始,至今已公布了五批,全國范圍內共評選出169個符合條件的古村落,其中浙江有1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