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汕頭建築文化中的美學

汕頭建築文化中的美學

日期:2016/12/14 18:47:30      編輯:古代建築史

汕頭建築

    從本質上說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作為族群價值觀和行為規范的外顯,毫無遮攔地揭示著地域的歷史影像和人文特質。生活方式看似不可捉摸,卻像水銀瀉地般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訴諸形制、習俗、語言、器用、行為等等,而最直觀體現者,莫過城市文明的綜合體———建築物。建築是凝固的歷史,是有形的音樂,也是一部地方風物志,無時無刻不向人們訴說流逝的時光和城市的個性,透露著城市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汕頭,是一個年輕的城市,卻有著豐厚的歷史積澱。廣袤的潮汕平原滋養了她,讓她從歷史深處起來,而成為潮文化的集大成者,於是璀璨的人文蘊籍便映照在風姿綽約的傳統建築上。

    縱觀一部潮人的文明發展史,從東晉南渡、唐代開漳到宋室潰亡,無不引發了大規模的北人南遷,中原文化一次又一次地走進了逼仄、封閉的潮汕大地,沖擊著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文明道統———這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時光已經流逝,但終究會遺留些許痕跡,那就是遍布大潮汕的傳統民居亭台樓閣、寺院廟宇,它們記錄著中華主流文化在潮汕的承繼和衍進。

    經過千裡輾轉的中原文化在進入潮汕之後,必然會產生某種形態的變異和消融,而且由於潮地遠離政治文化中心,道統觀念較為寬松。這一點,我們顯然也能在傳統建築中觸摸到:建築風格在“遵古法制”的同時,表現得更為活潑和自由。這不單體現在規格上(不像北方規規矩矩的四合院,而有“驷馬拖車”、“下山虎”、“單背劍”、“四點金”、“竹竿厝”等多種形制),還體現在內部裝飾的細節(石雕木雕、描龍繡鳳、勾檐斗角,都是即興和隨心所欲的藝術品)。在街巷的布局上,潮汕的街道多是彎曲的弧線,不像北方的筆直和嚴整,但這樣更有人性化和情趣。

    雖然時代的變遷讓汕頭許多傳統建築無可奈何地走進歷史,但在某些區域,她們仍堅守獨標的風貌,如程洋岡、溝南許地、濠江古村落等等。歲月的流逝把她們造就為古典情懷的載體,讓我們尋找到來自根的情感滋潤。

    汕頭的傳統建築默默堅守著歷史的刻痕,等待人們拂去它歲月的塵埃,發現和追尋其深藏不露的大美。

    歷史曾經在十八世紀的中葉,放慢了匆匆的腳步,深情回望了汕頭幾眼。

    1856年,當年輕的恩格斯遍覓天下之後說出了那句百年後讓汕頭人興奮不已的話:“汕頭是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時,就注定了汕頭的與眾不同。

    1861年,作為列強在《天津條約》中的戰利條款,汕頭開埠,自此汕頭出現了歷史性的重大轉斬,西方文化開始源源流入這個剛剛被撩開面紗的東方良港。文化交融主要通過二個渠道。其一,西方列強實施文化掌控,通過各種方式輸入西方價值觀,體現在建築形制上,就是一大批帶著殖民色彩和西式風格的領事館、教堂、洋人商行、醫院、學校的出現,這極大地沖擊了汕頭固守的傳統建築觀念。潛移默化中,傳統建築理念發生了嬗變,無論建築格局還是選材裝飾上,都開辟了一個新的空間,小公園老街區當是這個時期建築風格的代表作,騎樓、哥特式屋頂、木地板、磁磚就是典型的西方建築元素;其二,由於門戶洞然開放,導致人多地少、生存空間狹迫的大潮汕族群開始了悲壯的遠征創業之路———無數的潮人擠上“紅頭船”,遠涉重洋到海外求生,在雙向交流之下東南亞文化便通過這條曲折的海上絲綢之路悄然改變著“唐山”的鄉土文化,風氣所及,普通民居也帶有異域風情,達濠福裡村祠堂(以及同時期建成的許多祠堂)的建築就帶著濃郁的東南亞風格;與此同時,荜路藍縷的“豬仔”們用辛勤和血淚在異國他鄉開創了一個個依然堅韌涵養著傳統文化的潮人社會,這就是名聞天下的“海外潮汕”,作為標志物,我們驚奇的發現,各地的“潮汕會館”都繼承著傳統的建築特色成為海外潮人的精神圖騰。

    所以,近代以來,對汕頭而言是一個歷史的淵薮,特定的歷史造就了一個開放的汕頭,也造就了一個多元的汕頭,近代建築當然充分體現這種精神訴求,那就是“中西合璧”和“古今相融”。

    汕頭,從此多了一種開放和合的城市精神。

    城市是經濟與藝術的結合體,現代都市美的構成主要是街道、建築群、廣場和標志物的有機組合,形成節奏感和整體感。街道組合形成城市的樞紐,是判斷一個城市的價值標准;建築群就是城市的主體,城市的美經常是以有特色的建築群來實現的;廣場和標志物則是城市的客廳,因而往往成為城市的中心。城市布局的美是山巒、河海、田園風光的合理利用和有機統一。城市環境的美式綠化清潔、安谧的和諧統一。

    改革開放的浪潮給汕頭帶來社會的巨大進步和觀念的與時俱進,新時期的汕頭完成了鳳凰涅槃,一大批現代建築橫空出世,所傳達的建築語言完整體現了時代的精神氣質和風貌。

    任何城市美的構成都離不開自然條件,汕頭環境優越可謂得天獨厚,有山有海,風光绮麗,山不高而秀媚,林不深而繁茂,這是一筆豐厚的自然資源,為城市布局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先決條件。

    汕頭大學、金山中學、汕頭跳水館、北回歸線標志、紅頭船公園、礐石風景區就較好地利用了自然風光,因勢利導為城市增添了光彩;海濱路的建築,則有效利用弧形岸線和熱帶植物的綴合,使汕頭的濱海特色突出起來;金海灣可說是城市的一些豎琴,彈撥著時代的強音,“熒塔流雲”、“璇宮邀月”,國際大酒店和汕頭電視塔以單座建築物入選汕頭十景,是罕見的,足見其審美情趣味與城市品格的高度融合;像繁花一樣散落在城市各個區域的住宅小區,以其各自的風韻和特色讓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有了更多的情感表達。

    汕頭的現代建築作品正是秉承了優秀的傳統建設理念,同時用一種開放的姿態去接納和消化西方近代建築藝術的精華,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和諧統一,把汕頭的城市精神藝術地傳達給每個人。因此,汕頭建築的美學史诠釋了城市的發展史。

推薦閱讀:

杭州超山文化創意園

遼寧興城文廟

遼寧興城城隍廟

妙峰寺雙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