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門頭溝古村琉璃渠

門頭溝古村琉璃渠

日期:2016/12/14 18:47:30      編輯:古代建築史

古建築用的琉璃飾品

古建築用的琉璃飾品

琉璃渠村過街樓

琉璃渠村過街樓

    故宮金碧輝煌的殿閣,天壇祈年殿深邃高遠的穹頂,北海流光溢彩的九龍壁,都離不開琉璃,而京西古村琉璃渠正是琉璃品的出產地。

    出地鐵蘋果園站向西9公裡,就是琉璃渠。這裡背靠九龍山、面臨永定河,風景如畫。

    58歲的肖永旺三代都是琉璃手藝人,說起琉璃,好像在說家譜。村附近山中盛產頁巖,俗稱坩子土,是制造琉璃品的絕佳原料。琉璃渠村元代就開始燒造琉璃瓦,明清時成為專造皇家用瓦的“御窯”。近年村裡亮出“琉璃之鄉”的名片,700年一脈相承的原料、工藝和窯坑,吸引了許多參觀者。

    燒制琉璃瓦有粉碎、浸泡、煉泥、脫坯、烘干、素燒、掛釉、彩燒等十幾道工序,最辛苦的是煉泥,但最有風險的是燒窯,“打開窯門,可能是黃金萬兩,也可能傾家蕩產。”肖永旺說,一個細節做不好就會前功盡棄。窯門上留一小孔,有經驗的師傅透過小孔看一眼火的顏色,就知道該加溫,還是該收火,這是秘不外傳的。

    琉璃瓦的顏色等級森嚴,清代,黃色琉璃瓦是皇家宮殿和陵廟專用,親王府第用綠色琉璃瓦,祭壇用藍色或黑色琉璃瓦,民間房屋和城牆則禁止使用。琉璃瓦還能體現國力,據說故宮大修時拆下來的瓦,道光年間的一踩就碎,乾隆年間的多數還能繼續用。

    雖然盛產琉璃品,但琉璃渠的民宅很少用它裝飾。用肖永旺的話說,“壓不住。”一來琉璃瓦確實分量重,二來村民守老禮兒不越祖制。倒是學校、牌樓和路牙子,隨處可見琉璃裝飾。村子東南有一條貫穿東西的古道,入口處是乾隆年間設立的過街樓,過街樓東側匾額為“帶河”,西側匾額為“砺山”。過街樓往西幾十米,坐落著清朝工部設的督燒機構“廠商宅院”,規整的二進四合院,灰瓦紅窗,青磚墁地。而古道兩側古槐成蔭,建築錯落有致。

推薦閱讀:

金口鎮打造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衛氏大宗祠外擬建嶺南民俗風情區

吳良镛:城市不能隨心所欲“打造”

用文化來復活一座古鎮的生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