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山東郓城趙氏祠堂

山東郓城趙氏祠堂

日期:2016/12/14 18:47:32      編輯:古代建築史

趙氏祠堂

    祠堂,最早出現在漢代,是生活在一個或幾個村落一個姓的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一般分為宗祠和家祠。天子、諸侯的祖廟為宗廟,士大夫以下的稱家廟,即後世的祠堂。明嘉靖皇帝允許民間聯宗立廟後,建祠堂便在全國各地廣泛興起。各強族望姓紛紛建廟立祠,成為時尚。

    位於郓城縣雙橋鄉歡口趙莊村的趙氏祠堂,歷經兩個世紀的風雨,愈漸滄桑,成為古代祠堂的標志性建築。

    趙氏,曾是我國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的大姓。趙氏先人由晉遷魯已有600余年。這座趙氏祠堂建於1833年,占地1200平方米,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日前,記者來到歡口趙莊村,只見祠堂四周高牆環繞,前有雙獅守護。石獅後面是青石門枕,高門坎,朱漆大門,門口上書“趙氏祠堂”四個大字。樓檐下裝有古式壁畫,古建大門層層台階,步步登高。進入門口,三桿刻有四百余位捐款修廟人人名的石碑豎立在門樓下,這充分顯示了趙氏成員對本族的熱愛和敬仰,也是本族成員團結和諧、齊心協力的見證。

    祠堂院內松柏蔥籠,巴蕉樹四季長青,春季院內鳥語花香,優雅潔淨。走進大院,記者首先看到的是院中央的趙氏祠堂家廟大殿,大殿底基高於地面一米多,五層台階,面積60平方米,牆面全部是由青石、古磚砌成,木質梁林,八磚登頂,上蓋有古瓦,廟脊有方天化戟,胡蘆寶頂,兩邊五脊六獸,極為壯觀。殿前兩根紅色大木柱巍然挺立,殿門口上方懸掛著一塊牌匾,上書“?祠蒸嘗”四個大字,代表家族後人一年四季不忘祖先的忠孝思想。大殿的古式門窗古香古色,極為罕見。門口內上方懸扁一塊上書“大理寺評事”,此乃明“嘉靖”年間進士,官及四品,顯示趙氏家族的榮耀和功名。

    歡口趙莊村的老人向記者介紹:“在殿內擺放趙氏家族各支前八代先人的牌位。趙氏家族共有六支,三支親兄弟(濟寧梁山趙壩、郓城歡口、肖廳),兩支叔弟(趙營、趙莊),一支堂侄(濟寧梁山小安山),另外還有一支叔弟,沒入牌位(濟寧梁山西鄧莊),這些牌位充分顯示了趙氏家族的源遠流長,人丁興旺。”

    大殿東側是趙氏祖碑,記載著趙姓遷民的有關內容和各支家譜圖。碑高四米,蓋有亭子,亭子由青石雕刻而成,大方美觀。大殿西側與東側對稱,同樣有一個亭子,亭內立有大明進士大理寺評事趙鲲的碑。趙鲲位居四品,是趙氏家族的驕傲。趙氏家族人丁興旺,人材輩出,近期不計,僅封建社會就有知縣七名。

    在家廟大門西側有一個角門,門口上方寫著趙氏家族的譜號“敦後堂”。趙氏家族的成員分布在山東、河南、江蘇、河北四省十多個縣,家族所轄人口12000多人,“敦後堂”這三個字代表著趙氏家族的血緣關系。每年的正月初六,廟內熱鬧非凡,本族各支成員從四面八方齊聚這裡,認祖歸宗,叩拜先人,場面非常壯觀。

推薦閱讀:

北京謙祥益老號門臉將原址保留

梁思成夫婦舊居遭拆“赝品文物”引爭議

廣東古韻名寨布乾村

寧波鼓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