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黨家村 東方傳統民居活化石

黨家村 東方傳統民居活化石

日期:2016/12/14 18:43:11      編輯:古代建築史

    陝西有句諺語,叫做“關中人物最韓城”。韓城這座位於陝、晉、豫三省交界處,比鄰黃河的小城,出過的最有名的人物當算是司馬遷。直到今天,韓城內外依然矗立著太史公的祠墓,吸引後人們憑吊。但若要論起這裡最受歡迎的古跡,卻是韓城東北角的一座古村。

    這座古村叫黨家村,與太史公的顯赫地位相比,這裡的住戶只是下裡巴人。但是,當韓城縣內已是一片繁華時,黨家村內卻依然保留著最傳統的民居。目前,這裡存留有始建於明清時期的“四合院”100余套,並配有城堡、暗道、風水塔、貞節牌坊、家祠及哨樓等其他建築,無怪乎有考察者稱,這裡是“東方人類傳統民居的活化石”。

    黨家村是一個典型的北方村落,整個村莊青磚灰瓦,規矩齊整,風格古樸而簡潔。

    為了與周圍的地形相契合,村中的大巷、主街多為東西走向。這樣既能適應河谷空氣的流動方向,又能滿足村莊的排水需要,並有利於居民行走。據當地的村民介紹,黨家村的風水極好,周圍的土塬有40余米高,使得村子冬暖夏涼,且免於大風的侵襲。由於四周的土質皆是黏土,加之常年有沁水繞行,相比於陝西的其他地區,這裡的沙塵要小得多。有傳言說黨家村的老宅數百年來一塵不染,可見在修建民居時,當地人深得“因地制宜”的精要。

    黨家村能有今天的規模,是幾代人共同修建的結果。按照當地的習俗,即使有哪一家家道敗落,也不准私自拆毀房屋,他們可以把自己的宅子賣給其他族人,長此以往,整個村子便漸成規模。

    黨家村雖以“黨姓”命名,但實際上,這裡自古有黨、賈兩個家族。元至順二年,有個叫黨恕軒的年輕人逃荒到此,見此處依山傍水,適合耕種,於是在土塬上挖了個窯洞,從此定居下來。幾年過後,又有一支賈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來,他們與黨家逐漸聯姻,遂成為村中的第二大姓。

    今天的黨家村裡,兩家宗祠比鄰而坐,彼此間相距不過百余米。村子中央還殘留著一個井台的底座,它寓意著黨、賈兩姓共飲一口井水,共同建設這座村莊。

    黨家村內最有名的古跡,要算明清四合院建築。與傳統的北京四合院不同,這裡的院落大多是狹長的,廂房配有門窗,宅子也並非單層的平房,而是二層小樓,樓上用來放雜物。在保留下來的四合院中,幾乎每個院落門前,都有高大氣派的門樓,上面的匾額寫著“登科”、“經明”等字樣,體現出這裡的傳統。

    由於建築布局與京城頗為相仿,乾隆年間,在當時的狀元王傑的力薦下,乾隆帝曾御批韓城為“小北京”。而從明清起,黨家村就一直是韓城縣的重鎮,在歷史上曾有過“小韓城”的說法。據當地的村民講,自1987年以來,先後有日本、美國、法國、新加坡、香港等地的數十名專家前來考察,並對這裡的古建築贊不絕口。日本學者清木正夫甚至認為,在他調查的17個文明古國的古民居中,還從未發現過如此典型的古民建村落。

    如此精妙的村落,在修建時必然耗費了大量的財力。實際上,黨家村人也確有過經商的傳統,而且在當時曾富甲一方。明、清兩朝,黨家村人主要集中在河南的駐馬店一帶經商,先後創立了“合興發”、“玉龍協”等商號。據村史記載,那時他們的貨船直抵漢口、佛山,在鼎盛時期“日進镖銀千兩”,而在今天的村落裡,還能看到當時留下的“分銀院”。

    伴隨著河南生意的發跡,黨家村人過上了富裕的生活,雖然全村不過百余戶,但是這裡卻設有酒肆、藥鋪、染房和銀飾店等設施,與韓城縣城分庭抗禮。平日裡,河南商號會經常帶些新鮮玩意兒回來,不管是煤氣燈、留聲機或是西洋的各種物件,黨家村人都比韓城縣城要早用個一二十年。正是這樣,村裡人逐漸陷入了對舒適生活的享受,享樂的日子久了,整個村莊也失去了活力。

    後來,中國近代的社會變革徹底改變了黨家村的命運。1906年,京漢鐵路與隴海鐵路的相繼竣工,使原本的水路運輸遭到了致命的打擊,河南一帶原有的港口喪失了過去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鄭州和漢口,它們成為新近崛起的兩個陸運商埠。面對著經濟格局的改變以及現代工商業的不斷沖擊,黨家村人的生意最終走向衰敗。或許這個內陸村莊太過沉湎於自己的過去,小富即安,最終只留下了今天這座古代民居的活化石。

推薦閱讀:

南漢古井:千年古井清冽如初

廣東龍山書院二百年滄桑

圓明園簡介

福州三坊七巷重生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