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見證和縮影的天水古民居
日期:2016/12/14 18:44:53   編輯:古代建築史 從天水市解放路一處高樓平台上放眼望去,天水市伏羲城、西關城的古民居呈四合院狀,灰牆黛瓦、鱗次栉比,歲月的印跡和滄桑盡收眼底。近日,記者從天水市歷史文化名城辦公室了解到,天水歷史建築、古民居主要分布在秦州區棗園巷、大小巷道、三新巷、育生巷、澄源巷、自由路、自治巷等7條歷史文化街區和士言巷、石家巷等處,總占地面積16公頃,總建築面積約11.2萬㎡。目前保存較好的有胡氏民居、張慶麟宅院、哈銳宅院等143處古民居院落,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市名城委第一批掛牌保護院落42處。
據了解,天水目前尚存的明清民居街區和院落,是天水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寶貴資源,但許多古民居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為了更好地將這些古街古居傳承下去,天水市決定在4年內,對僅存的古民居進行搶救性保護和維修,以期恢復其“以舊復舊”的最佳狀態。
年久失修:部分古民居“重病纏身”
在巷道中間,一面朱紅油漆裹面的院門氣宇軒昂。紅色的門楣上掛著“天水市保護古民居院落”的牌子和這裡的門牌號:育生巷42號。
據了解,這座院落為清代民居。
走進大門,在左拐九十度的地方,精致的垂花二道門便在眼前。這是一座歇山頂式的門樓,整個門都呈現出木質的本色,門框、門頭都是精美的手工雕飾。然而一進院子,裡面的情形和之前氣派的門飾有些格格不入。院內房屋因年久失修,部分已腐朽老化,一股荒涼凋敝的氣息撲面而來。這是一個古代標准的四合院。房脊兩端有殘缺不全的獸頭站立。
據介紹,天水自古以來氣候溫潤多雨,建築多采用防雨性能比較好、結實耐久的筒磚、板瓦來封頂,從而有效地保護梁、柱、屋頂木等構件。屋頂上均飾以脊飾、瓦當等,正脊多捏為各式花卉水果等懸雕造型。記者發現,歷經數百年滄桑,歷史積澱和歲月剝蝕留給這院古民居的印痕隨處可見。只見這個院落東邊的房脊中間,板瓦、筒磚上現存各式懸雕造型。然而遺憾的是,如此精美絕倫的房飾在年輪的無情碾壓下,屋脊現僅存中間部分。在院內南房的屋檐下,置放著兩排從房脊上落下的筒磚懸雕,上面的葡萄、花卉等雕飾看起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天水一名在古民居方面頗有研究的學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天水以前有古民居2000余座,古巷不下數百條,大都是官宦、富豪、名人、學士的故居,多建於明清兩朝。令人遺憾的是,經過數百年的日曬雨淋及不可避免的人為破壞,現在存下來的只有200余座了,這些凝固的建築史已成為天水這座歷史名城的靈魂所在。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有些古居因屋頂、牆面破朽而陷入風雨飄零的尴尬境地,命運岌岌可危,前景令人擔憂。”
追憶懷古:部分古民居已成記憶
天水研究古居的學者一提起育生巷,他們都不可避免地要談到清代名人張世英。
張世英,生於1843年,字育生。1880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光緒九年起,歷任陝西甘泉、武功、渭南等8縣知縣和邠州、商州兩州知州,歷時28年之久。張世英對辦教育情有獨鐘,在他的倡導之下,天水城鄉辦夜校1300余所。地方人士為作紀念,改其故居為“育生巷”。清道光年間,張家的基業已十分可觀,為了避免因分割家產而產生兄弟失和,張家祖上老人將全部家業一分為三,在3個地方置辦了3座院落,用一張圖紙、同樣的材料建起了3座大致相同的宅院作為遺產留給了3個兒子。這就是育生巷42號、56號和秦州區自由路附近的一處。巷東面原有張家祠堂一處,後來變賣給了別人,祠堂便搬到了56號院隔壁的二層閣樓上。“至於張育生先生住過的故居,應該在育生巷北口東面,早些年就拆除了。”說起這些,這名學者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顯然,張育生故居已成為人們永久的記憶。
沿秦州區解放路探訪,路北趙家巷、三星巷、澄源巷和路南的石家巷、育生巷、忠義巷、自治巷依次毗連,巷道深處古色古香的古建築群落和伏羲廟遙相呼應。
這些古建築群大都建造精美,木雕圖案做工技藝高超。據專家考證,三星巷古建築群的修建年代至少要比山西平遙早百余年,當地文史專家認為,在中國南、北兩大古建築流派中,天水古建築的風格兼有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精巧秀美,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然而,令所有致力於古民居保護和研究的專家學者扼腕長歎的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因為城市建設等種種原因,部分老民居被拆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於秦州區大城中華東、西路的一排排錯落有致的古民居被小二樓式的仿古建築所替代。
“貸真價實的古民居被仿古的赝品所取代,這實際上是天水建築史上的一處敗筆。”一名學者直言不諱地說。
推薦閱讀:
姜維城 岷江上游的悠悠古城
甘肅第一大墩 金塔烽火台
歷經風雨滄桑的田州古塔
福州琴南書院
推薦閱讀:
姜維城 岷江上游的悠悠古城
甘肅第一大墩 金塔烽火台
歷經風雨滄桑的田州古塔
福州琴南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