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中國廟堂(十一):佛寺

中國廟堂(十一):佛寺

日期:2016/12/16 20:08:28      編輯:古代建築史




清乾隆時期北京城內的寺廟中,關帝廟有116座,位居第一;供奉觀音菩薩的寺、庵有108座,占第二位;而位居第三位的就是土地廟和真武廟。但在農村情況有所不同,關帝廟、土地廟最多,真武廟為數也不少,但佛寺並不多見。浙江永嘉楠溪江中游有二十余座村落,幾乎村村有祠堂,各路神仙的廟宇也很多,而真正的佛寺卻少見,只有巖頭村外的普安寺、芙蓉村外芙蓉峰下的廣福寺等不多的幾座。福建南靖石橋村,有永濟宮、豐稔堂、公王廟、土地廟多座廟堂,只在永濟宮正中“天上聖母”的兩邊供奉著觀世音和彌勒佛,佛像居於次要的位置,所以還稱不上是一座佛寺。但各地農村的佛寺卻表現出不同的形態。

雲南大理洱海中有兩處居於水中的佛寺。其一是觀音殿,在塊不大的島上,前有兩層樓閣式的殿門,後有平面呈方形的殿堂,坐落在石台基之上,厚重的磚、石牆體上木構架的屋頂,兩層屋頂的八個屋角高高翹起,使屋檐成為一條完全的曲線:線,屋脊上滿布彩色的雕塑裝飾,整體造型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另一座佛佛寺建造在一處更小的島上,一座佛殿幾乎占滿了小島,船行至此,人登岸即至殿門。佛殿兩層,屋頂為歇山形式,正脊有高起的正吻和脊中央的塔形裝飾,殿身與小島渾然一體,好似一座水中瓊樓。當地以四大佛山之一的普陀山為名,取名為“小普陀”,如今觀音殿和小普陀成了洱海中兩處著名景點。浙江永嘉楠溪江大若巖有一座陶公洞,這是一座高達數十米的天然巨型山洞洞內分作兩層,一座開間的觀音閣被安置在洞的下層。通過幾十步台階可以登至洞的上層,在這裡還有一座胡公廟。所以可以說這座觀音閣是完全建在山洞裡的佛寺。山洞中的光線隨著洞外天氣的不同而有強弱之分這種變化更增添了觀音閣的神秘氣氛。

雲南西雙版納是傣族聚居區,這裡的村民幾乎全民信仰佛教因為當地流傳的是南傳佛教,所以鄉村的佛寺、佛塔都具有與漢族地區的佛教建築不同的形式。在佛寺建築群的布局上自由靈活,既不追求中軸對稱,也不要求圍合成院。由於供奉的佛像單一而高大,所以主要佛殿多很高大。尤其佛塔沿襲了東南亞緬甸泰國佛塔的形式,一座葫蘆形的主塔居中,四周圍繞著多座小塔,它們好似一叢破土而出的春筍,散布在西雙版納的田野上,顯得活潑而富有生氣。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