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你所不知道的景德鎮陶瓷五大名角

你所不知道的景德鎮陶瓷五大名角

日期:2016/12/14 22:03:06      編輯:古代建築史
其實景德鎮陶瓷按照大類進行劃分共九類:青花瓷、粉彩瓷、斗彩瓷、顏色釉瓷、琺琅彩瓷、變色釉瓷、古彩瓷、新彩瓷、雕塑瓷。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洪雅軒中式設計師對景德鎮陶瓷五大名角做下詳細介紹。


  第一類:青花瓷

  青花又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钴礦為原料,在瓷器胎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钴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鼎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紅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第二類: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是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種釉上(在瓷胎上)彩繪經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粉彩也叫“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至900度溫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礎上,受琺琅彩制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始見於康熙晚期,後歷朝流行不衰。
 

  第三類:斗彩瓷

  斗彩又稱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品種。斗彩這個名稱,明代的文獻裡未見記載。最早使用“斗彩”這一名稱並給予解釋的,見於清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成、正、嘉、萬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斗彩”。《南窯筆記》的作者認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成完整圖案的稱為斗彩。

  陶瓷史上最為盛名的斗彩是明代成化斗彩,其中斗彩雞缸杯更是精美絕倫,這與成化瓷器修胎極精致細薄和施釉極晶瑩潤白有關。清代康、雍、乾三朝也都有藝術價值極高的斗彩瓷器制作。斗彩是中國古代陶瓷歷史中的一只奇葩,是由江西景德鎮窯燒制的一種彩瓷。斗彩這種陶瓷的裝飾方法,既不同於釉下青華的裝飾,也不同於釉上五彩,釉上粉彩,釉上琺琅彩和素三彩等釉上彩繪的裝飾,它是將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一同裝飾於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與釉上五彩相互爭奇斗艷的藝術表現力。

  第四類:顏色釉瓷

  在釉中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焙燒後,就會顯現某種固有色澤,故稱“顏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在一定溫度與氣氛中燒成,會呈現不同色澤的釉,成為顏色釉。它有三種劃分方法:一是按燒成溫度分類,分高溫顏色釉(1300度左右)、中溫顏色釉(1200度左右) 和低溫顏色釉(1000度左右),若以1250度為界,分為高、低兩種。二是按燒成後的火焰 性質分為氧化焰顏色釉、還原焰顏色釉兩種。三是按燒成後外觀特征分類,可分為單色釉、復色釉(花釉)、裂紋釉、無光釉、結晶釉等。

  傳統顏色釉有:以鐵為著色劑的青釉;以銅為著色劑的紅釉;以钴為著色劑的藍釉。歷史上,許多時代都有顏色釉的傑出代表作,如宋代的青釉和鈞紅,明代的霁紅,清代的郎窯紅、烏金釉、茶葉末等。顏色釉與普通色釉的不同在於顏色釉的特殊燒制工藝和配方。顏色釉的釉面,必須經過125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煅燒 ,才能顯現出它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紋若流雲飛瀑的獨特魅力。

  第五類:琺琅彩瓷

  琺琅彩瓷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琅”。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技法,後人稱“古月軒”,國外稱“薔薇彩”。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部分產品也用於犒賞功臣。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琅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制的新瓷器品種。

  琺琅彩盛於雍正、乾隆時,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制,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琺琅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清代後期仍有少量燒制,但燒造場所已不在清宮中而移至景德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