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井陉天長鎮深藏千年古橋
日期:2016/12/14 18:33:11   編輯:古代建築史千年古橋
在井陉縣天長鎮石橋頭村,有一座通濟橋,歷經千年風雨,如今依然是村民進出村落的主要道路。史料記載,此橋原名“天威軍石橋”,始建於宋元豐六年,2001年被列入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研究古代橋梁建築藝術和歷史,罕見的實物資料,素有“井陉趙州橋”之稱,石橋頭村也以此成名。
一座千年石橋
通濟橋,宋元豐六年開建,宋元豐八年完工(1083年—1085年),由遼陽的石匠張安主持建造,與趙州橋相仿,為敞肩獨拱石橋,拱券縱向並列砌築。原名“天威軍石橋”,後改稱通濟橋。橋長24.3米,橋寬5.3米,跨徑10米,矢高3米,橋體用青石砌築,橋面由青石板鋪設,為三孔石橋。石橋橫跨在山澗上,橋頭兩側有一對威嚴的石獅怒目相向,鎮守著石橋。
橋面兩側有石望柱、欄板,欄板上雕有各種圖案。橋身包括兩處拱券,相比於厚實的橋身,距澗底不過一兩米高的的拱券顯得很小巧,拱券上面精美的浮雕令人贊歎。拱券正上方雕刻著一個臉盆大小的吸水獸,吸水獸兩側,各雕一排瑞獸,獅子、麒麟,天馬,大象,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盡管橋面上望柱、欄板已殘缺不全,但部分欄板上還隱約看到花紋圖案,建造時精美工藝可見一斑。
石橋西側的“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上面說明此橋修建於宋代。北側豎立一塊兩米高的石碑,碑名“大宋成德軍天威軍石橋記”,記述著建橋歷程。
吸水獸的傳說
據祖輩傳說,石橋頭村原名七裡澗,是連接井陉新舊縣城、去山西的交通要道,因河水泛濫、出行不便,這才修建了此橋,橋頭碑文裡記載:“因七裡澗水為患,得於太原棲息院女頭陀善慈,請於軍使葛赜創建此橋,橋成,中山人馬宜之為之作記……”由此可知,這座石橋是由太原棲息院女頭陀捐資修建,目的是方便村民出行。在人們記憶中,無論橋下的水多麼大,都從來沒有漫過橋身上的吸水獸,聽老人講,吸水獸不是裝飾,它能鎮守石橋永遠不會被淹沒。盡管傳說並沒有科學依據,但石橋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祖先留下來的,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古驿道穿橋而過
漢初,秦皇古驿道由南改北,由白鹿泉西行,經平望、威州,青石嶺、趙村鋪,天戶,橫澗、鳳凰嶺、石橋頭、天長鎮、板橋、長生口、龍窩、核桃園、舊關一線直通山西。自西漢至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基本沿用此線。古驿道通過通濟橋的橋面穿過石橋頭村。明成化丁酉年春時,橋體年久部分坍塌,當時重修過一次。上世紀50至60年代,通濟橋仍是交通要塞,獨拱石橋加固成現在的雙小孔橋,欄板、望柱被汽車撞下了溝,這座古橋經受住了晉冀煤炭運輸過往大型車輛重壓的考驗。
村子因石橋改名
石橋西側,於1988年豎立的石碑:“相傳東漢時就有此村,原名古辛莊,唐代因村中建一小石橋而改名為石橋頭。據村中東岳廟內宋元豐八年(1085年)“大宋成德軍天威軍石橋記”石碑記載,因石橋正建在村頭,村名改為石橋頭村。”村民們都深信村子是因石橋而得名的,“小時候聽老人們講,我們這裡最早不叫石橋頭,就是因為修了這座橋,村子才有了這麼個名字。”這座千年石橋是整個村子的靈魂,因為有了橋,才由“古辛莊”改成“石橋頭”。村民們以它為中心擇地而居,婚喪嫁娶總要想方設法經過此橋,方沾靈氣。
石橋裝上“電子眼”
村民手指這座通濟橋,"石獅和吸水獸浮雕,肯定是被文物販子偷走的。"1999年5月的一天夜晚,一座石獅不翼而飛,村裡急忙把另外的一座搬走保護,然而,沒過幾個月,另一座石獅還是被人盜走。2009年,村民一覺醒來後,發現橋身一側的吸水獸浮雕又被盜。眼見千年石橋慘遭毒手,村民們惋惜不已。如今橋面的石條明顯脫離原位,有的位置甚至出現了殘缺。村民們惋惜之余感到痛心,如果不盡快對石橋加強保護,其他石獸也將難保。
2015年12月,通濟橋安裝了“電子眼”,3個監控探頭安裝在該橋與石碑附近。“這套電子設備很先進,具有紅外線成像功能,晚上也看得很清楚。現在足不出戶就能對文物實施遠程監控,實現了24小時全天候實時保護。”該村文保員康國輝說,千年石橋不可復制,保護老祖宗留下的隗寶,我們是義不容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