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台州章安古色古香的祠堂

台州章安古色古香的祠堂

日期:2016/12/14 18:43:35      編輯:古代建築史

雙龍戲珠的灰雕

雙龍戲珠的灰雕

葉氏宗祠南面

葉氏宗祠南面

龍形的斗拱

龍形的斗拱

李氏宗祠戲台

李氏宗祠戲台

    一處是葉氏宗祠,另一處李氏宗祠是台州亂彈發源地

    “我姓陳,我的先祖從哪來?”記者跟百家姓中的一姓氏人一樣,常常會叩問自己。

    而祠堂往往有供奉的祖像,如果加上宗譜記載,人們往上可追溯到有文字記錄的先祖何時遷入此地。

    在歷史積澱深厚的椒江章安,有數處宗祠,但相對保存比較完整的有葉氏宗祠和李氏宗祠,而後者還是台州亂彈的發源地。

    保存比較完整的葉氏宗祠

    2011年9月初,已過立秋。

    一晚,位於章安街道回浦村的葉氏祠堂裡鬧盈盈的,原來,祠堂內的古戲台上正在演文藝節目。

    演出還沒開始,一群小孩就已聚集在戲台旁邊看熱鬧。八旬阿婆王月娥早早地吃了晚飯,搬了一條板凳,手搖蒲扇,在廊檐下緊挨廊柱坐著觀看。

    台州人愛把宗祠稱為“祠堂”。葉氏祠堂位於章安橋西南角40米左右,探訪當天,我們從北面的弄堂拐入。

    有關這處祠堂的始建時間,記者查尋不到文字記錄。據史料顯示,在清朝道光十年,即1830年改建,也就是說,在原地增高基礎,擴大規模,為四合院式建築。

    在探訪時,記者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離祠堂南大門大約六七十米有個影壁,孤零零地立在那兒,這影壁與祠堂如此拉開距離,按照古建築設計,影壁應當是進入台門前的一道壁,通常壁上的字畫體現主人的學養喜好。記者推測,這處重修的祠堂當年規模要比現在大。

    這祠堂坐北朝南,占地539平方米。門廳的匾額題為“葉氏宗祠”,還有“提督軍門”標牌。第一進門廳,三開間樓房,山牆為三級馬頭牆。進門為明間後檐式戲台,歇山頂四石柱,上方為藻井;第二進為正廳,三開間單檐硬山頂,進深9檀,五架梁,前後又步梁用四柱,前雙步做軒狀。左右兩廂房。寬敞明亮,欄板旁邊擺有木條凳子,供人們坐著休息或看戲,後面一間鋪有木板床。

    一位葉姓老人告訴記者,回浦村裡數姓葉的人最多,祖先是從臨海馬頭山遷移過來的。

    談到掛在中堂的祖像,這位葉大爺回憶道,1992年,村裡有位同族人,為重畫祖宗像,他帶著宗譜畫樣本,請一位叫馮湧的鄉村畫師來畫。這位畫師畫出來的葉氏祖像很傳神,讓他很滿意。

    由此可見葉氏後人尊祖之精神。

    山兵李氏宗祠是台州亂彈的發源地

    2009年6月下旬,椒江文物普查隊在章安街道李宅村發現一座清嘉慶年間的古宗祠。

    山兵李氏宗祠在該街道李宅村中部。坐東北朝西南,四合院式,硬山頂,總占地約1000平方米。

    我們先與照壁(也稱影壁)抬頭相見,總寬24多平方米。入內即遇門廳,三開間,樓東西各兩間,共七開間有樓。門廳明間接戲台,歇山頂。內施八角藻井,四圓形石柱。用石板作台基,底部均有雕飾,台面兩邊石欄、望柱。正廳面寬三間,進深用四柱九檩,五架抬梁,前二根為圓梭形石柱;正廳明間正廳明間棟桁下題記為“大清嘉慶十六年(1811)李氏合族重建”。

    據《臨海李氏宗譜》載:李氏宗祠在清乾隆時,族人李惠卿,字應考,號槐庭。在經商有成後,晚年在宗祠內開設亂彈班,即山兵亂彈,教唱高腔戲,為台州亂彈著名的起源地。

    記者在宗祠內看到山兵亂彈戲箱一只。據了解,重建宗祠的為李惠卿之子。

    “這宗祠雕飾古樸精美。”市文物處處長任志強稱贊道。

推薦閱讀:

湖南沅陵龍興講寺

遼代長春州塔虎古城

海南石塔古跡漫談

雲南木府的繁華與沒落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