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無語話滄桑 滿滿都是遺憾
日期:2016/12/14 22:00:53   編輯:古代建築史時光飛逝、歲月如梭,2016年初,淮南壽縣兩地人民盼望多年的壽縣劃歸淮南終於變成現實。有人說淮南要壽縣就是看中壽縣的歷史文化,淮南要壽縣就是為了自己名正言順,壽縣劃歸淮南不會給壽縣人民帶來什麼實質性的好處。這些話咋一看來似乎有些道理,但細細品味又太過膚淺,只看表面上的東西,卻從來沒有深層次思考過千年古城壽縣之於淮南,以及能源新城淮南之於壽縣有多麼重要。
近日在壽縣政府網上看到了一篇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楚仁君所寫 《壽縣:古建無語話滄桑》 的文章。在進一步體味壽縣那厚重的歷史文化的同時,對號稱全國保存完好七座古城之一的壽縣古城和其下轄的多個古鎮的歷史建築,在最近幾十年來大面積被毀、年久失修而頓感失望。文中提到壽縣古建築之所以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一是因為保護意識不到位,二是保護資金嚴重匮乏。如果說解放初期因為社會原因和人們認識不足造成了古建築的部分被毀還情有可原。但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國人逐漸認識到歷史遺產的寶貴與重要性,在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大潮中,壽縣古建築卻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並以驚人的速度消亡,就太令人頓首惋惜了。
淮南壽縣咫尺之遙,血脈相連,壽春城下、八公山上有太多的兩地人民耳熟能詳的故事。淮南市民在閒暇之余更是喜歡到壽縣逛一逛,游走在古城中品味那厚重的歷史,每年三月十五的壽縣廟會更是吸引方圓百裡的淮南人民趨之若鹜。兩地同根同源,卻不能同枝同葉共謀發展,看著壽縣老建築慢慢消亡,看著壽春古城書本裡響亮,現實中不論是保護還是旅游開發都毫無名氣,淮南人民無不歎息。也正是因為淮南從壽縣身上看到了這些歷史財富的重要性,集中在大通、九龍崗和田家庵淮南三鎮中並不算多的老建築近些年來才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大通的碉堡、水牢,九龍崗的民國建築,田家庵的淮畔街區,或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或得到了保留,雖然這些老建築的保護也不盡如人意,但還是得到了重視。反觀千年古城壽縣,除了城牆,城內還能尋找到的歷史遺跡越來越少,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似乎對老建築的保護缺乏資金給出了很合理的解釋。那麼多年來,一個壽縣沒發展好壽縣,一個壽縣沒有保護好壽縣。那麼多年來,一個淮南本就輻射壽縣,一個淮南本應包括壽縣。也正因如此在爭論了多年後,壽縣還是名正言順地劃歸淮南。有人說淮南得到壽縣,而我卻認為是壽縣融入淮南,淮南要扛起壽縣。我也欣喜的看到,短短幾個月內,淮南的很多工作重心放到了壽縣,壽縣的新聞更多的出現在淮南的各大媒體上。王宏市長調研壽縣交通建設走訪古鎮瓦埠、隱賢,市旅游局、交通局等職能部門積極對接兩地,市政府對接壽縣金融工作等等。
壽縣缺的不是區位,壽縣缺的也不是人才,壽縣真正缺的是重視、是眼界、是意識。壽縣劃歸淮南,兩地互幫互助共謀發展,依托新橋產業園和壽州古城,在淮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壽縣“南工北旅”的發展目標必將加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