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代烽火台遺址被埋火災灰燼中 難以辨認
日期:2016/12/15 15:16:01   編輯:古代建築明代烽火台遺址已被掩埋。記者 王浩 文/圖
“海風助燃,熊熊大火燃起的濃煙在幾百米開外都能看見,上百畝海防林遭到了焚毀,還有一座明代的烽火台遺址也在這次火災中被灰燼掩埋,真是太可惜了。”昨日上午,讀者楊先生通過本報微信公眾平台報料稱,本月4日在臨高縣臨城鎮昌拱村附近發生了一起森林大火,造成的損失相當大。記者昨日趕往事發地了解情況。
A 海防林突發大火,村民消防齊救火
楊先生告訴記者,從臨高縣臨城鎮昌拱村往正東方向走800米左右,距離大海約20米處有一片木麻黃構成的海防林,可是本月4日突發的一場大火將這裡變成了一片廢墟,“太可惜了,希望有關部門盡快復種樹木,恢復這裡的生態環境。”
據昌拱村村民王小勝介紹,火災發生於4日12時許,“當時我正在家裡吃飯,突然聽到有人叫喊‘著火啦’,跑出來一看,遠處海防林冒出滾滾濃煙,我和十多位村民便拿上水桶、笤帚等工具趕往現場滅火。”王小勝表示,清明節前氣候很干燥,之前這片海防林也發生了幾次小火災,但這次的火勢最大,“消防和林業部門以及村民近一百人參與了救火,持續了兩個多小時才把大火基本撲滅。”
B 明代烽火台遺址被掩埋難以辨認
昨日下午1時許,記者在楊先生的帶領下來到了發生火災的海防林,在入口處看到一塊刻有“國家級公益林標示牌”字樣的石碑。沿小路步行進入林區,嗆人的焦臭味撲鼻而來,覆蓋在沙地上的部分黑褐色灰燼堆仍散發出白煙,目之所及都是大火過後殘存的焦黑樹木枝干。“火災過後,大量灰燼這幾天常被風吹向村子,許多村民家的窗台上都積了厚厚的一層。”楊先生說,4日的大火不僅將蔥郁的林木付之一炬,還將一座明代的烽火台掩埋在灰燼中。
隨後記者跟隨楊先生來到了一處石碑前,上面寫有“沿海烽堠”的紅色字體,注釋為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經查為省政府在2009年5月公布的明代沿海烽火台保護遺址。“這裡以前是一片聳立的沙土墩,地面上散落有明代的殘磚,很有歷史感。”楊先生說,現在遺址已經被灰燼所覆蓋,難以辨認,希望文物部門盡快恢復遺址原樣。
明代烽火台遺址被掩埋難以辨認
C 林業局正研究復種 文體局將派人核查
昨日下午3時許,記者電話聯系了臨高縣林業局,該局張副局長表示,此次林火共造成一百畝左右的海防林遭到焚毀,具體損失還在進行統計。“起火原因正在調查之中,有村民反映是清明節期間村民上墳掃墓點蠟燒香、燃放鞭炮等行為引起。”張副局長說,目前該局已經向省林業廳匯報了有關情況,將盡快研究復種方案,預計將通過鏟平現有殘余枯木的方式進行原地復種。
同日記者將明代烽火台遺址被灰燼掩埋的情況反映給了臨高縣文體局,該局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將派人前往實地調查,研究保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