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村尋魅影:自駕《讓子彈飛》江門外景地
日期:2016/12/15 16:20:54   編輯:古代建築據《讓子彈飛》的外聯制片梁庭輝先生介紹,《讓子彈飛》在江門有3個片場,包括黃四郎的家——開平自力村和鵝城所在地——台山水步鎮岡寧圩,以及多次成為黃四郎和馬縣長較量的地方——台山端芬鎮的梅家大院。
是什麼讓自力村、岡寧圩和梅家大院得到大導演的青睐?近日,在梁庭輝的指引下,記者來到這些地方,一探究竟,為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參考。
馬縣長、黃四郎首次交鋒地——岡寧圩
鵝城城門
縱觀《讓子彈飛》,假馬縣長(姜文飾)就任的縣城鵝城成為故事的主要發生地。影片中,馬縣長和湯師爺一行南下來到鵝城,而那個城門,就在岡寧圩靠近潭江河的一側。梁庭輝告訴記者,這個城門是為了拍攝《讓子彈飛》修建的。“城門會保留下去。”他說。
岡寧圩由呈“丁”字形直街構成,兩邊是整齊的兩層騎樓,上面灰雕裝飾各有千秋,窗戶都鑲嵌了紅、黃、藍色的玻璃。
據水步鎮水口村葉氏老人等介紹:1929年的一場大火把岡寧圩的鋪子化為烏有。水口村的印尼黃氏華僑便提議重建,由當時英管村黃大韶設計、承建。
1931年騎樓建成,全部物業為黃姓業主擁有。由於該圩水路十分發達,新中國成立前後有各種金鋪、當鋪、中醫、銀行、旅館在此經營。盡管昔日繁華不再,但騎樓建築卻完好地保留下來。
岡寧圩為何能成為電影故事的主要發生地?梁庭輝說,台山、開平的碉樓群、古村落保存完整,“這對於以新中國成立前為歷史背景的年代戲來說是非常適合的。”他說,“梁朝偉主演的電影《一代宗師》也在此選景,目前正在布景。”
赝品黃四郎被砍頭地——梅家大院
梅家大院
在這裡,馬縣長搞動員、鋪子彈、砍掉赝品黃四郎的頭……這一幕幕的場景,是在台山端芬鎮的梅家大院完成的。
梅家大院准確地說是一個街市。梅家大院能夠成為“縣城”活動的重要拍攝地,主要是與這裡的街道設置有關。原來,梅家大院真正的名字叫“汀江圩”,位於台山市端芬鎮大同河畔,建於1931年,由當地梅姓華僑以及僑眷僑屬創建。
梅家大院呈長方形排列,中間空地作市場之用,四周建店鋪,其造型很像漢字的“回”字,形成一個大院落、小方城,猶如縣城的街道,這樣的構造更容易營造出北洋軍閥時代發生在一個小縣城的故事氛圍。
梅家大院是當地梅、丘、曹、江等10余姓海內外鄉親集資興建的集圩,市場邊的店鋪都是二三層鋼筋水泥結構的騎樓式房屋。這些騎樓是鄉親根據各自僑居國家的建築風格建造的,建築過程中又融入本地傳統建築藝術,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整個大院的每幢建築物經過了70多年的風雨侵蝕,但原貌保留較為完整。
黃四郎的宅邸——自力村
在《讓子彈飛》中,自力村是周潤發扮演的南國一霸黃四郎的家,電影中有一幕:在應邀赴黃四郎設的鴻門宴時,湯師爺(葛優飾)連連稱贊黃四郎的家宅:“黃老爺的宅邸,竹林掩映,碉樓聳立,易守難攻,萬夫莫開。”盡管湯師爺是一個騙子,但他對黃四郎宅邸的稱贊卻是真實的。
據了解,自力村是由三個方姓自然村組成:安和裡(俗稱犁頭咀)、合安裡(俗稱新村)和永安裡(俗稱黃泥嶺)。
最初建村的是犁頭咀,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開村,因地形像犁頭而得名;永安裡幾戶則是從升平村委會黃村遷來;合安裡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建村。清朝末年曾在村前的三叉海設渡口通往水口,稱犁頭咀渡(為當時全縣十大渡口之一)。新中國建立後的土改時期,三村合稱“自力村”,取其自食其力之意。
獲評“廣東最美的民居”
自力村碉樓
20世紀20年代間,因土匪猖獗、洪澇頻繁等原因,僑胞便陸續興建了15座能居能守的碉樓。這些碉樓均是鐵門、鐵窗,遍布槍眼,配備了槍械、銅鑼、探照燈,儲存了大量的糧食,一旦有賊匪入侵,村民便躲進樓內與之抗衡,令賊匪望樓興歎,無功而返。
“竹林掩映,碉樓聳立,易守難攻,萬夫莫開”的自力村不僅是一種建築藝術,更是當地人海外謀生、抵御外敵的歷史見證。
自力村碉樓群於2005年7月被評為“廣東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民居”;2006年4月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金獎;2007年6月28日被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自駕車線路推薦:
如果想從容地一趟看完“子彈飛”過的地方,結合江門本地旅游圈玩家的經驗,記者建議你可以選擇兩日游。
第一天:上午從江門出發,經開平市金中廣場過橋左轉去岡寧村,參觀《讓子彈飛》的拍攝點之一岡寧圩,返回開平市區,再沿325國道南行至塘口鎮探訪《讓子彈飛》拍攝點之二——開平自力村碉樓群。晚上可選擇台山的康橋溫泉、喜運來溫泉或富都溫泉等入住,泡一泡溫泉。
第二天:早上早餐後,去《讓子彈飛》的另一個拍攝點台山端芬梅家大院,午餐可選擇台山的特色美食。
擴展閱讀:《讓子彈飛》外景探秘:感受開平碉樓歲月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