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古寨:桃源仙境原型地
日期:2016/12/14 18:47:32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大唐詩國的萬千氣象中,詩人王維在19歲的華年就放射出一縷美麗的霞光。他以一首輕盈、流麗、潇灑的《桃源行》傳寫了田園詩人陶淵明創作的《桃花源記》的故事,尤其是“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的詩句,令人贊歎不已。然而,當我進入南溪古寨的時候,仿佛就是偶然闖入桃花源的漁人,我第一次真正體驗到王摩诘在詩中所創造的那種美好境界,由此也引發了我對《桃花源記》藝術原型的思考。
安徽省東至縣的南溪古寨又叫金家村,村中的原住民都姓金。大約在1998年夏天,時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副研究員的任駿先生偶然發現這些金姓村民是古匈奴休屠王的王子金日磾的後裔,他的依據是村民收藏的《南溪金氏家乘》。金日磾後來歸附漢朝,成為漢武帝晚年最信任的重臣之一,賜姓金,並封侯。由此金氏家族開始了“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的輝煌。根據《南溪金氏家乘》的記載,到了唐代,進士出身的金廷烈在安徽任別駕之職,家住歙縣黃墩。他的曾孫金僑,為躲避黃巢之亂,由黃墩遷往建德縣(又名至德縣,新中國成立後,東流縣與至德縣合並,形成現在的東至縣)的崇山峻嶺之中,這就是南溪金氏的由來。
任駿的這一發現不久即引起外界關注,從此,南溪古寨被稱為“最後一個匈奴部落”。歷經1100余年,傳世60余代,金氏族人早已經漢化。我問村干部金長志,村裡是否有口弦琴或者一種叫做陶部什的二弦琴?他說以前有過,現在都沒了。但是,他說村裡的人都會唱一首歌,內容主要表現了村民對大草原和祖先的思念。在高峻、古雅的金氏宗祠(大成祠)內,村長用二胡伴奏,即興演唱了這首歌,曲調低回,不絕如縷,很有味道。
著名作曲家莫爾吉胡先生在聽了我用電話發送過去的錄音之後,告訴我這首歌的調式是徵調,是典型的漢族音樂調式,但收音卻在宮調,似乎又略有蒙古音樂的特點。同時,他還提到,早在20世紀80年代,他在呼和浩特的大街上曾經見到一對以乞討為生的母子,他們伴唱所用的樂器就是陶部什。他以音樂家的慧眼當時就看出那是一件古代的蒙古樂器,於是買了下來。那位母親告訴莫爾吉胡先生:“我們是安徽人!”
南溪古寨位於東至縣花園裡鄉的深山峽谷中,距東至縣城34公裡,距現在的江西省彭澤縣也不超過40公裡。東晉時,東流縣屬於古彭澤縣的治理范圍。當時,陶淵明外出,一般都乘船,走長江水路,從彭澤去東流,不會超過一天的時間。按照晉朝的行政制度,新官上任第一個月,要巡行自己的屬地,了解風土民情。所以,陶公肯定到過東流。譬如,東流境內的大歷山就是陶公親歷之地,所以他在詩文中經常提到舜帝。至今大歷山上還有舜耕地和舜井等名勝古跡。從大歷山俯視長江,風光如畫,令人胸襟暢爽。
大歷山的名勝古跡中有一處名為桃花塢,尤其值得注意。1936年,陳寅恪發表《桃花源記旁證》一文,稱“真實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農,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20世紀50年代,唐長孺發表《讀〈桃花源記旁證〉質疑》一文,對陳氏之說提出強烈的質疑,唐氏認為《桃花源記》寫的是晉宋時代流行於南方的蠻人故事,而又加以理想化的結果。他們所說的地方離陶公活動的主要區域似乎都太遠了。但是,晉宋時期在目前以南溪古寨為中心的花園裡鄉山區肯定居住著不少蠻人,他們作為這一地區的原住民,大概與後來進入該地區的匈奴後裔也沒什麼直接關系。
陳寅恪說:“凡聚眾據險者因欲久支歲月及給養能自足之故,必擇險阻而又可以耕種及有水泉之地。其具備此二者之地必為山頂平原,及溪澗水源之地,此又自然之理也。”(《桃花源記旁證》)南溪古寨和它周圍的自然地理環境完全符合這種條件。整個村寨呈南北走向,三面環山,九條山脈共同簇擁著三座山丘,包括黃山余脈仙獅山、慈雲山、葉山等,人稱“九龍戲珠”。各山彼此相連,山間小溪潺潺,自西向東,呈S形穿村流過,這就是南溪,當地人又稱為玉女河。北面有一條小徑緣溪入村,隨著2004年鄉級公路的開通,現已廢棄。《桃花源記》說:“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與此完全吻合。
由於寨子地勢居高,即使沿著現在的公路從下向上走,也時時會產生已達盡頭的感覺;至於走原來的小路,就必須翻山越嶺,路途更為艱難。寨子內有一座翹檐小瓦三進的徽式民居建築,這是抗戰時期至德縣國民政府的臨時駐所。日本飛機曾轟炸過至德縣城,卻沒有發現政府的所在地。可見南溪古寨所處的自然環境是相當封閉、隱秘的,外人很難發現山寨的存在。這種特征也非常符合《桃花源記》的描寫:“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髣髴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在南溪古寨周圍的山上,春天到處都是盛開的桃花,尤其是山內還有一灣清水湖,名叫桃花灣。駐足於那條通往山外的早被廢棄的小路上縱目遠眺,彌望的是遠處連綿不斷的山脈和近處的田園風光:“土地平曠,屋捨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裡特別適合農耕,與江西九江縣那布滿史前巨石的東林大峽谷(當地人視為桃花源的所在地)截然不同。
其實桃源中人並非完全與世隔絕。陶淵明說:“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如果和外界沒有交往,衣裝服飾如何與時俱進?同時,這裡的山區是不產鹽的,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靠外運。而桃源人的飲食習俗是:“設酒,殺雞,作食。”這種待客之禮和飲食習俗在南溪古寨一帶也是很常見的。當地人有一種自釀的米酒,還喜歡做土雞湯,味道非常鮮美。淳樸的村民,悠閒的生活,也給人以“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的感覺。
潺潺的南溪連接著堯渡河。堯渡河河面非常寬闊,兩岸植被豐富,多有桃樹。出了南溪古寨,沿著堯渡河向東南走30裡就是桃源村;從桃源村向東北走大約50裡是一左一右的兩個村子,都叫源口村。南溪古寨所處的花園裡鄉是一個自然的勝境,也是一個人文的勝境。無論是地理方位、交通距離,還是自然環境、風俗習慣,或者周邊地區濃郁的桃花源式的氛圍,都或明或暗地與陶淵明的生平游歷以及《桃花源記》的敘事話語相關聯,所以,這個地方他即使沒有到過,也肯定會有所耳聞。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南溪古寨所在的山區就是這篇文學傑作的藝術原型。
人間有無桃花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桃花源,到底在哪兒?《桃花源記》中,陶淵明以一句“後遂無問津者”結束全文,著實令人遺憾,也引發了後人的諸多猜測。
近日,湖南安化有學者聲稱他找到了真正的“桃花源”。“與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相比,湖南安化縣奎溪鎮達坳村黃桑坪有20多個特征符合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
關於“桃花源”原型地的爭議,在學界從未間斷。有代表性的觀點諸如:湖南常德桃源縣、湖北十堰桃花源、江西桃花源、安徽桃花源、河南南陽內鄉桃花源等地,一直未有定論。
推薦閱讀:
北京故宮修繕常態化《保護總體規劃》將啟動
阮儀三呼吁:對歷史文化應心存敬畏
古城旅游 開發與保護之惑
大湖古寨裡有36祠堂72街巷 如今僅有2戶人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