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武義東壟:樊嶺尖下的古村落

武義東壟:樊嶺尖下的古村落

日期:2016/12/14 18:42:07      編輯:古代建築史

東壟村口

東壟村口

    桃溪鎮東壟村,位於海拔677米的樊嶺尖南面,距縣城30千米。古時稱東龍村,後稱東壟,“文革”時稱東弄,由東壟和後陽兩個自然村組成,地勢北高南低,村北山巒起伏,北西側海拔978米的塢旋尖與北東側海拔677米的樊嶺尖正好橫亘在東西一線上,猶如一條脊梁,水流南北,成為錢塘江和瓯江的分水嶺。龍溪自塢旋尖流出,匯入東壟水庫後,穿過東壟村流向陶村,最後匯入宣平溪後流入瓯江。村落就建在龍溪兩側,入口處有四五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出口處有明代萬歷年建造的單孔石拱橋、陶氏宗祠和古樹群。村中心有明代萬歷年建造的聚樂亭。村中尚保存清代早中期以來的多處古建築。正如光緒壬午年(1882)編修的《宣陽東龍陶氏宗譜》記載,東壟村“地分兩扇,水合一流。右占洩流百丈,左□珠峙八角。前抱龜蛇環顧,後挺獅象峥嵘,真所謂天府。”這是個風景秀麗、土地肥沃,民風淳樸、生活祥和、生氣勃勃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古村落。全村268戶,686人,耕地420畝,山林8800畝,茶葉200余畝。外出打工200余人,在外開超市20余戶,辦廠2戶,生活殷實富足。

    陶氏望族

    東壟陶氏始祖在南宋時在此定居,至今已800余年。全村90%以上為陶姓。從家譜記載可知,自漢代以來陶氏出過很多名人,陶氏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望族。在東壟《陶氏家乘》中雍正十年(1732)義烏溪後樓澄源撰的《陶氏宗譜源流序》記載:“自漢朝初,愍侯公諱捨,生二子,長曰清,次曰淳。清任孝景帝朝(前156~前150)拜左丞相,封夷侯,淳士為庶吉士。封夷侯三世孫,諱顯,仕四川布政。顯之五世孫,諱標,由進士第仕南京丞相。標之長孫,諱敦,安帝朝(107~125)官拜大司徒。敦之三世孫,諱丹,為楊武將軍,封紫桑侯。丹生侃,鹹和(326—334)中都督交廣、荊、湘、八洲軍事,封長沙公,贈大司馬,御賜谥曰恆。侃系浔江(九江)人也,生三子,長曰茂,次曰瞻,幼曰堂。茂之盛之,仕致武昌太守,生三子,諱史逸,由舉人任姿城太守。堂生一子,諱隆晉,為王府參軍。隆晉生二子,長曰愍祖,次曰貞之。愍祖任廣州刺史,生一子景仁,仕為中散大夫。貞子仕孝昌令。侯生一子景宏為宋侍讀學士,稱山中宰相,谥曰貞白先生。史逸三世孫,諱勉,字明道,宋進士,官拜吏部尚書。諱道,字明理,宋進士,任台州太守。諱逢,逢生一子諱轍,轍之子諱德,字國行,宋進士,官拜戶部尚書。明理公七世孫,諱楮,字安仁,任安福縣縣丞。楮之五世孫,諱宙,宋進士,授大學士。明理公十四世孫,諱鎖,字防登,進士,任山東布政。鎖之子,諱谷,字秀實,仕為翰林,生一子,諱炳,由尋江而遷麗水陶山,以為陶山之祖也。炳之三世孫,諱宣,宣生三子,次曰積,積游宣平東龍(今東壟)之境,山環水繞,龍蟠虎鋸,遂以此而居之。自為東龍陶氏第一世祖也。四世孫,諱洪,字正大,仕福建邵武府建寧縣縣丞。洪之四世孫,諱億,字友鎮,奉旨選舉賢良,任漂陽縣縣丞,授轉廣西興安縣知縣。洪之七世孫,諱昌,字志盈,由歲貢任淮安府同知。洪之十一世孫,諱一槚,治易經,廪膳生,由歲進士選授寧波定海教谕,轉授湖廣桃源縣知縣。東龍陶氏代代有文人學士,歷歷可考。”在東壟定居之後,仍然出過兩個知縣,一個縣丞,還有一個府同知。

    搶修宗譜

    現存陶氏宗譜僅四本,兩本同治癸酉年(1873)修,其中一本譜頭,另一本為《世行傳》。另兩本為民國丙子年(1936)修,其中一本為《外紀世系圖》和《內紀系圖》,另一本為自第一始祖積公開始的《世行傳》,記載到光緒年止。家譜殘缺很多,急待搶救。從道光二十六年(1846)第二十二世孫歲貢大鈞撰的《重修宗譜新序》中記載:“第一世祖積公以後歷十世,韫三公生三子,而分三房焉,韶六公為長房之祖,韶七公為次房之祖,韶八公為幼房之祖。三房分而生齒漸眾,然生齒雖眾而譜牒尚殘缺,維時有一槚公者,自湖廣桃源縣致仕,居家推求源委,萬歷辛亥(1611)謄寫家乘一冊。”有了萬歷辛亥年的家譜基礎,接著在雍正十二年(1732)、乾隆三十一年(1766)、嘉慶九年(1804)、道光五年(1825)、道光二十六年(1846)、同治十二年(1873)、民國25年(1936),共修過八次家譜。現存的四本《陶氏家乘》能逃過“文革”劫後余生,彌足珍貴。

推薦閱讀:

江西“坊”間探秘

金門瓊林村

河洛古村落 參駕店

北京四合院的歷史淵源

陶氏宗祠


    陶氏先祖與延福寺

    延福寺始建於後晉天福二年(937),是江南著名古剎。積公自南宋來此定居,元代初第五代孫曾一就與延福寺結下不解之緣。在東壟村的《陶氏家乘》中有三篇文章,有關宗祖與延福寺的記載。曾一公向延福寺捐贈田九十畝,公殁後為紀念他,在延福寺建祠立像。向延福寺捐贈良田,陶氏祖宗共有兩次。明成化乙末年(1475)秋八月,浙江處州府宣平縣儒學教谕徐潤撰的《延福寺祠堂舊記》,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辛亥夏月,湖廣寶慶府新化縣儒學教谕愚齋鄭宋撰的《龍溪陶氏重建延福寺祠堂碑記》,都詳細記載了捐田建祠的源緣。兩篇文章的撰寫時間雖然相隔136年,但建祠和重建原因描述基本相同。《延福寺祠堂舊記》中記載:“宣平之龍溪陶氏為邑著姓,是晉都督荊、湘等八州軍事,諱侃之後,其龍溪始遷之祖曾一宋迪功郎,有德惠於民,所居東南五裡有寺,曰延福。公存日愛其清雅幽閒,過從其間意有屬焉。公殁後寺僧為立祠大殿之東廊第一間以薦歲事。元末兵燹歸於煨燼。”該祠在曾一公死後,寺僧而建。《龍溪陶氏重建延福祠堂碑記》記載更具體。“(曾一公)居之東南五裡許有延福寺,愛其清雅,游焉、息焉,每加惠焉,捐資助僧置田九拾畝,以供寺費持。僧懷公德澤,服公行誼。公殁不能忘敬啟公,嗣為立像大殿東廊第一祠以祀之。嗣孫鹹集,克羞饋祀,弗替引也。元末毀於兵火。”前一篇《延福寺祠堂舊志》中沒有提到“捐助”之事,後篇提到捐助九十畝不是個小數目。接著記錄了重建宗祠。“國朝天順六年(1462),五世孫(曾一公之第五世孫)友鎮公任知興安縣事致仕居家,偕七世孫存集公,僧文壁、潤清,因其舊祉而重建之。修祀如故,迄今二百余載,歲久則湮世遷則腐。十四世孫陶鎬、陶鋜、陶鈇、陶钲暨十五世陶汶、陶涓,目擊廟貌恻然有余悲焉,歸謀家眾,各捐赀財再建。乙亥(1455)歲秋九月,既望告厥成功。廟宇視舊,增擴神主視舊,增彩孝思不匮之誠,其庶幾乎將為記。”

    除上述兩篇建祠記載之外,在宗譜的《世行傳》中還有一篇記載,韫三公也向延福寺捐田一頃。

    韫三公,諱得诰,字拱大,生於洪武十五年(1382),卒於宣德乙卯年(1435),享年53歲。他是世祖積公第十世孫。道光時重修的《陶氏家乘》世行傳中記載:“公素積陰德,樂善好施。先年未有子,與其弟曰韶一、韶二與延福寺僧交好,因憐其貧,遂捐資置田一頃有奇,以備殁後供祀祭掃之。貝乃天佑善人,報施不爽,將至晚年連得三子。因德厚流光,今為三房之祖。後寺漸興起,僧感其恩,沃將所助田畝若干勒載碑志,以識不忘。後僧遵守忽怠,每歲供設,設二忌,於四月十三日、六月廿七日,孫往寺禮拜,備設齋筵不敢有缺。但本寺原有宗祠,後因廢壞欲將再造,辦買磚瓦木,值住僧照應欲造後堂住房,議化造祠,物料湊造落成,將龍手三間為祠,安立神位,以為子孫供祭禮拜之所。”

    從記載中得知,元初時的曾一公和明代的韫三公對延福寺都作過重大貢獻,一個捐田九十畝,另一個捐助一頃田(一頃等於100畝)。可是在延福寺建祠碑記中只字未提到韫三公捐助之事,只提到他的伯父輩興安縣知縣友鎮和韫三公兒子存集,參予重建祠宇。當然,幾百年前的事,無從查證,只能按記載摘錄了。

    家譜中還記載了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延福寺僧人蕩廢寺田,將寺田詳撥建造(育)嬰堂,被東壟祖宗發現後,上訟衙門,最後“上司蒙撫憲阮饬府議給寺田,乃能保全無恙。”

    東壟一槚公

    第十六世孫,諱一槚,字美卿,邑廪生,由歲進士任寧波定海教谕,轉升湖廣桃源縣知縣。他的一生為東龍陶氏做過很多好事,留下不少文章。一槚公“自湖廣桃源縣致仕居家,推求源委,萬歷辛亥(1611)謄寫家乘一冊。”之後才有東龍陶氏自己的完整的家譜。

    萬歷三十二年(1604)一槚公撰寫的《新增八景遺詩》:有雲游樊嶺、交嶺雲松、後洋霜菊、龍進源泉、龜壇石墩、東方朝旭、龜墩壇石、龍井泉源等。萬歷四年(1576)一槚公撰《水口建橋序》,該石拱橋建在東龍村口,於萬歷二年(1574)秋天動工,第二年,夏天竣工。歷經四百多年,現乃存在。雖然是一單孔石拱橋,但在萬歷年建造,全縣也不多見。一槚公文中說:“登斯橋也,豁眸傾聽,其趣無窮。綠竹與蒼松兢秀,溪聲和鳥韻。爭奇聚樂者,談笑生。春游玩者,詠歌寄興猗兮”。接著萬歷二十一年(1593)《龍井廟記》,萬歷三十九年(1611)《東龍聚樂亭記》,均由一槚公撰寫。由於現存家譜殘缺不全,故未見一槚公的傳記,是件憾事。

    聚樂亭與呂埠堂

    東壟始祖自南宋定居到明代,經過二百多年之後,人丁興旺,生活較富裕,而且重視文化和孝道的教育,從家譜的記載中可見,自元末開始到清代,不少人樂於奉獻做好事。為便於民眾的生活、生產和休閒,陶氏祖宗做了以下幾件好事:

    村落中心一條龍溪將村莊分成兩半,洪災時,村民就不能往返過溪,十分不便。這時第十六世孫,一槚公發起在村南水口建造條石單拱橋。接著萬歷三年(1575)春,在村南東山建廟,於次年孟冬(農歷10月)完工。萬歷十七年(1589)春在村中建龍井廟,當年仲冬(農歷11月)完成。萬歷三十八年(1610)在村中部,龍溪東側建聚樂亭。《陶氏家乘》記載:萬歷三十九年(1611)一槚公撰《東龍聚樂亭記》:“古有以《醉翁》名亭者,志率性也,有以《喜雨》名亭者,志憂旱也。茲謂之聚樂者何?蓋人生之初各具性真之樂,故類聚之際,自莫遏其怡然之情。吾家門牆之左,溪澗之東,乃族屬群之區,亦賓主笑談之會也。乘此隙地,懋建厥亭,夫豈徒哉!正謂吾黨若士、若農、若親友、若少長、群而處焉。燦然相接以文,權然相愛以恩,或德相勸,或過相規,或義理相答問。庶幾禮讓成風,仁厚裕俗將不覺優游,自得心逸日休,對景怡情,臨流觀化,非時露其性天之真樂乎,是乃建亭意也。是與古名亭類也,是亭有補於習俗世風者,籍令清談廢事,寙情馳業,甚至群居終目,言不及義,好行小慧。而斯亭亦奚以取哉。歲屬庚戌(1610),時維孟冬十有七日,厥功甫就,特為之志。冀在坐者鹹原名而思義雲耳。”聚樂亭仍在原基,重檐歇山頂四角亭,木質部分已多次維修改替,最後一次大修是1968年6月由東弄大隊重修。但亭中一張石方桌還是明代的原物,腳底部雕刻有明代風格的花紋,幾百年來完好無損。

    呂埠堂坐落在東壟村南,村公路與上松(線)交叉口北側,上松線的西側。這是古代宣平至武義、金華大路之一。為便於過往商旅和農人停息,特建造呂埠堂:乾隆三十一年(1766)第二十世孫庠生勳,字景堯撰《呂埠堂記》。“東山之後有庵焉,曰呂埠堂者,肇於明世永樂之四年(1406)春,蓋先祖韫三公樂善好施之所成也。其地東接西塘,南界陶村,西連東龍,北通樊嶺,兼以荒郊僻境,四無人煙,又為八婺十括所必由之路,數十裡許往來商旅每患之,爰建堂於其所。因助田一十三畝二分八厘九毫正,又後世孫隽助田念把。招僧往持供給茶湯,以待往來賓客誠美意也。奈世運年湮而碑記毀於兵火,其詳固不可考,幸有遺老傳聞一二,以紀不忘。第以堂基近旁路口局似逼迫重而輯之,此其時矣,因於乾隆丁丑(1757)之秋遷建於舊址之後數丈,地勢高曠,覺左右向山群趨,其下堂宇煥然維新,亦可謂得繼志述事之意矣。至於路邊建亭於其側,以暫聚命名蓋貴客之,停骖於斯,行旅之休息於斯,亦農人避風於斯,庶補先世所未有非贅也。”

    呂埠堂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被改建成小廠房,擴建省道時被全部拆去。

推薦閱讀:

江西“坊”間探秘

金門瓊林村

河洛古村落 參駕店

北京四合院的歷史淵源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