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金華湯溪鎮宅口村萃和堂

金華湯溪鎮宅口村萃和堂

日期:2016/12/14 18:42:01      編輯:古代建築史

金華湯溪鎮宅口村萃和堂

金華湯溪鎮宅口村萃和堂

    萃和堂位於倚九峰山腳下的湯溪鎮宅口村內,為宅口村劉氏宗祠。據介紹,萃和堂占地約800畝,始建於明成化年間,至今已有500余年歷史;清乾隆年間,後人於萃和堂前增設兩進,並配一精美古戲台。萃和堂雖然歷經數個世紀風雨,除了中間部分毀於二戰時期外,宗祠前後兩進及古戲台依然保存完好,並展示出獨具魅力的宗祠文化。

    雕梁畫棟 風采依然

    早就聽說萃和堂依循徽派建築風格而建造,氣勢說不上宏偉,但有著精美的磚雕和木雕,所到之人無不被它古樸的氣息與精美雕琢所吸引。但萃和堂又因其臥於九峰山下,更添一份安詳靜谧的禅境意味,不禁使人聯想“一山一寺隱一祠,千年九峰入夢來”之境。於是,記者慕名前往宅口村,對這座獨具文化魅力的古祠進行探訪。

    黛瓦,白牆,青石板,是對萃和堂的第一印象,剝落的白牆和長滿青苔的青石板訴說它古老的傳說;走到前進正門前,抬頭迎上的是“萃和堂”三個大字,字體蒼勁有力,門楣下是一扇厚重的木門,一束清幽的亮光穿出嘎吱作響的大門,古樸氣息撲面而來,祠堂內木質構件一一落入眼中。

    一根根粗壯的木柱子像古老的士兵守護著宗祠,雖歷經歲月但依舊堅毅挺拔。宗祠看似陳舊,但與其他徽派風格建築一樣,有著漂亮的牛腿、考究的門梁、精致的斗拱、別致的雀替等木構件,牛腿和斗拱等磚雕雕刻著精美的花、草、蟲、魚、人物等,把古樸的宗祠點綴得簡單卻不平凡。

    穿過陰涼的天井,前面是一座精巧的古戲台,約50平方米,戲台不大,但雕飾精美,戲台的四根柱子經過年月的撫摸,變得光滑,柱子上方亦是漂亮的牛腿木雕和斗拱,舞台後方是一個隔間,想必是戲子換衣物的地方。據守護宗祠和古戲台的劉女春老人告訴記者,這座戲台不僅是現今金西保留最完整的古戲台之一,還是金西唯一一個會“變身”的可以“走動”的戲台,曾經多次借用到別村做演出舞台。

    踩著古戲台古樓梯拾級而上,木梯子“嘎吱嘎吱”作響,宛如那唱盡五百年滄桑戲子的嗚咽與笑鬧,站在戲台上,想象著數百年前戲台上鬧著花台、唱著婺劇,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熱鬧景象,感受著一折戲一段歲月的歷史輪回。

    萃和堂的後進與前進一樣,精致的徽派木雕、磚雕,刻壁描檐,鳳舞鸾飛,讓人過目不忘。“祠堂除中央兩進毀於二戰時期被日本飛機的轟炸外,前後進古戲台保存依舊完整”,劉女春說,真可謂“雕梁畫棟,風采依然”。

    但與前進的清幽對比,後進卻多了幾份“煙火味”,劉女春介紹說,萃和堂後進主要用來供奉先人和逢年過節時祭祖用的。祠堂正中間牆上供奉著宅口村劉氏歷代先祖的畫像,畫像前有放供奉品的仙桌和香爐,仙氣十足。左右上方牆上分別掛著刻有“中山世澤”“漢宗衍慶”字體的匾額,給萃和堂增添了一份歷史感和人文氣息。

    “這兩塊匾額是對我們劉氏子孫的一種嘉獎,是恢復劉氏姓氏的一道聖旨,也是我們宅口村劉氏在歷史中標識。”

推薦閱讀:

貴州巖腳古鎮

武義東壟:樊嶺尖下的古村落

江西“坊”間探秘

金門瓊林村

金華湯溪鎮宅口村萃和堂

金華湯溪鎮宅口村萃和堂


    相傳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後

    劉女春介紹,根據祖上流傳下來的族譜記載,宅口村與楓林上鏡村劉氏同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後。據傳,宋朝中葉時期中原受金國侵略,劉氏先祖隨當時的趙構皇帝南遷,來到了(古睦州)今建德。並生有二子,長子名一世劉元,次子名劉允,他們都以詩文才華聞名,為人高尚,家境富饒不為官。

    三世劉處厚時,有一年,睦州起盜,劉處厚不忍百姓蒼生遭受妻離子散之罪,義無反顧慷慨出資捐助政府平息盜賊,受到百姓敬重愛戴。此事傳到朝廷,皇帝特赦嘉獎劉處厚為修織郎。後劉處厚遷居上鏡村,其子文彥曾是明朝附馬爺。

    南宋後期,四世劉時帶其三子隱居婺州北山鹿田村,開創了婺州學派。劉時官至成忠郎,生有三子,長子劉克勤進士授將士郎,二子劉克仁也中進士善書,次子克己三舉進士官至翰林博士,可見劉氏門第興旺、才人輩出。

    劉時死後成忠郎死時葬於蘭溪縣中源石塘金溪埠塔(今湯溪厚大山口殿溪埠塔)為了祭祖方便令克己長子瑞年次子永年居山口殿開白水洞繹館,因瑞年醉而舞劍誤殺催糧官,被發配山西,劉姓籍末改金氏。永年居宅口,遇張紫陽真人,得真傳修道至(今婺城區竹馬鄉竹馬館)練丹,居竹馬館林田庵又名逢真庵,即逢真真人也。永年生二子,長子名金彥,次子名博官宣儀,後隱居龍游縣梓坑(現還姓金),彥考取舉人受皇帝嘉封孝廉於宋號(義門第一)。彥生二子,長子名貞居今宅口,次子名祥官至金華知州,後居今湯溪厚大峰邊,卒葬於中源石塘金溪埠塔,明萬歷年間建立碑志有華表為記。

    永年生有一子名金彥,曾考取舉人被皇帝嘉封為孝廉,指義門第一。金彥又生二子,長子名貞,居今宅口,便是今宅口村劉氏先祖。

    “但是我們劉姓改金一直至明成化七年,湯溪地域礦工大起義後才恢復劉姓”劉女春如告訴記者,朝廷成立湯溪縣,劉金氏便上書朝廷要求恢復劉姓,後皇帝親自下旨曰:劉金氏乃漢宗真嫡也!並贈兩匾“中山世澤”“漢宗衍慶”還撥款修建劉氏宗祠,清乾隆年間,後人於萃和堂前增設兩進,並配一精美古戲台,以表劉氏在歷史上的顯赫地位、傳承先祖門第精神。

    古祠、古村添新顏

    “劉氏宗祠萃和堂是宅口村劉氏先祖是留給後代子孫的珍貴遺產,也是宅口村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有義務和責任要保護好、傳承好。”宅口村書記方志宏說。

    據劉女春老人回憶,二戰期間,日本侵略軍入侵宅口村,宗祠也躲不過這場災難,中間兩進被日本飛機轟炸毀於一旦,前後兩進在文革期間一部分也被損害,但在全村人共同的保護下,宗祠基本完好,尤其是後進祠堂。而前進祠堂和古戲台因年代失修,村裡將重新修建祠堂,做好保護維修、弘揚文化遺產工作,使昔日輝煌重現歷史“戲台”。

    記者還了解到,宅口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村,除了歷史氣息濃厚的劉氏宗祠外,村裡還有古建築群,南齊大學者徐伯珍創的文學棲息地“安正書院”原址,古婺州窯發掘地,千年九峰禅寺,都是宅口村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隨著金西旅游文化序幕的拉開和“火熱上映”,如何借力金西大范圍旅游發展氛圍融入九峰山景區、九峰溫泉的九峰旅游文化,挖掘宅口村豐富的歷史名人文化,創建宅口村獨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在大金西旅游文化發展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是宅口村要做好的“文章”

    方書記告訴記者,宅口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旅游優勢,依托九峰文化重建金華最古老的書院——安正書院並開發建立九峰婺州窯體驗館,做品牌文化旅游。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宅口村將充分挖掘本地歷史文化功課,與婺城區婺州窯文化研究會共同開發成立九峰婺州窯文化中心。據悉,文化中心的內容有婺州窯體驗館、創意工廠、傳承基地。文化中心可以滿足現代人群創意休閒的需求、暢游金西山水、進行時髦“樂燒”的同時,將充分挖掘宅口村婺州窯的文化魅力和表現豐富多彩的金西文化,把宅口村打造成為婺州窯特色旅游文化村。

推薦閱讀:

貴州巖腳古鎮

武義東壟:樊嶺尖下的古村落

江西“坊”間探秘

金門瓊林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