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古城牆、古縣志 金華人的文化記憶
日期:2016/12/16 17:43:48   編輯:古代建築 千年古樹、青石老街、雄偉古廟、依稀可見的四大城門無不顯示出在1400多年間金華鎮一直是商賈雲集、興旺繁盛
金華鎮素來以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著稱,大量的文化遺跡保存至今,不得不令人贊歎。然而在采訪中,記者也發現,由於歷史原因,當地不少珍貴的文化遺產沒有得到有效保護,漸漸湮沒在時間的長河之中。直到現在,金華人提及那些記憶中的文化殘片,還感到十分惋惜。特別是在近年消失的金華古鎮、金華古城牆以及記錄上千年射洪縣歷史的古縣志,都是金華人心中抹不去的痛。
古鎮
遠去的幽幽古韻
有這樣一種說法,要領略射洪的古韻,就要到金華鎮。
金華鎮原本是縣城。從西魏置射洪縣起至解放初,金華都是射洪縣城所在地。1400多年間,這裡一直是商賈雲集之地,興旺繁盛。1950年射洪縣治遷太和鎮後,金華鎮就在歲月長河中悄然落寞下來。由縣變成鎮,金華錯過了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一大批古鎮建築卻因禍得福保存下來。上百年前的老屋,一些街道的石階還沿襲著百年前的曲折,還有千年的古樹、青石的老街、莊嚴雄偉的古廟、余音回響的古戲台、依稀可見的四大城門,這些都忠實地記載著曾經的繁榮。
然而,在新一輪的建設浪潮中,古鎮最終選擇了另外一個發展的方向。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大量的古建築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嶄新的鋼筋混凝土樓房、整潔的街道……就在當地人沾沾自喜舊貌換新顏時,阆中古鎮的興盛讓當地人發現,拆除的老房子,可能是巨大的文化財寶。
改建工程持續到現在,直到今天,一些還沒有來得及改建的街道,依稀還能看到金華鎮的百年古韻。“一個幾萬人規模的古鎮,規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卻因為沒有保護意識而消失,實在可惜。”當地的一位老干部說道。
古城牆
逝去的金戈鐵馬
在金華鎮,記者意外地看到了當地古城牆遺跡。金華鎮政府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段殘留的古城牆建於明代,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由於種種原因,古城牆只剩下很短的一段。
在當地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記者有幸目睹了這段城牆的全貌。炎炎烈日之下,青石條被太陽烤得炙熱。由於位於場鎮之中,熙熙攘攘的人流車輛掩去了古城牆那份歷盡滄桑的凝重,只因它被渲染了一層現代色彩,讓人感覺它本就屬於現代生活的一部分。靜下心來,遠遠望去,古城牆顯得莊嚴肅穆,雖然飽受歲月洗禮,卻依舊顯得弘偉。站在古老的城牆下,用心感受想象著歷史的回溯,古老而神秘的感覺頓時彌漫了整個心頭,似又回到了金戈鐵馬的時代:戰鼓聲聲,人喊馬嘶;厮殺聲、搏擊聲,聲聲入耳,由遠而近,仿佛看到古城牆上赤膊的戰鼓手正奮力地擊打著戰鼓,如血的包頭巾隨風盈動;城牆下,隨著戰鼓聲,一個個士兵、一匹匹戰馬嘶鳴著倒在血泊裡,鮮血染紅了戰旗、染紅了青磚古壁、染紅了勝利者的獰笑,也染紅了通往文明更近一步的通道,更染紅了歷史的扉頁……
在城牆殘址上,記者依稀看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地政府刻下的字樣,大致意思是保護好這段古城牆,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古城牆逝去的步伐似乎沒有減緩。
古縣志
流失的
歷史拓片
盡管有著上千年的歷史,但是射洪人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尴尬: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射洪縣需要了解本地的歷史、地理、風俗等歷史資料時,不得不花錢在重慶博物館裡查閱《射洪縣志》,而且還被告知只能抄寫,不能復印。花了冤枉錢是小事,讓人納悶的是,為何記錄射洪歷史的縣志會跑到重慶博物館?射洪人自己的縣志跑哪裡去了?
金華鎮一位從事文化工作的干部向記者介紹了其中的原委。原射洪縣城設在金華鎮,解放前,一位糊塗縣官不但不理政事,還想方設法搜刮民脂民膏。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縣衙的師爺也是一個貪得無厭的家伙。這個師爺原本就是一無是處的混混,斗大的字不認得幾個,靠捐錢糧混了個職位。一次師爺喝多了酒,見櫃子裡有幾大捆書籍,便以廢紙的價格一股腦賣給了一個收荒匠。收荒匠見這些書裝訂得整整齊齊,覺得有價值,一時沒有賣給造紙作坊,一直保存到解放後,並最終進入了重慶市博物館。
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每當想起老縣志原本,金華人都禁不住感歎。如今,金華鎮正在全力打造文化旅游風景區,對歷史文化的保護意識空前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