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金華深山古村落遭遇舊村改造古建築群到底要不要拆?

金華深山古村落遭遇舊村改造古建築群到底要不要拆?

日期:2016/12/15 1:18:51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金華市金東區嶺下鎮後溪村,這個位於山坳裡的古村落,計劃上周就要進行“舊村改造”,然而至今仍然沒有動靜。原來,村裡面臨兩難抉擇,一方面,村裡現存的200多座有數百年歷史的古宅,讓專家們稱贊不已,認為其價值極高,而另一方面,村民們又希望能盡快改造,可以過上更便利的生活。拆還是不拆?這是個問題。

  老村:

  古村生活,百年如一日

  是許多人兒時的記憶

  後溪村,坐落在金華一座山坳裡,遠離交通要道,遠離繁華城市。

  據村上老一輩人講,從南宋開始,湯氏祖先從武義遷移過來,這個村子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

  也許是遠離繁華城市,百年來,這裡幾乎沒有什麼改變。除了村口有幾家新房,其他的就是民國時期甚至年代更久遠的老宅子了。

  老宅鱗次栉比,很密集。巷子十分狹窄,陰冷潮濕的石子路上,長滿青苔。

  清澈的山水從石子路旁的暗渠緩緩流過,百年來,在渠裡的石頭上留下歲月的痕跡。

  青磚老宅,氣派,大門、梁、柱,透露著大戶人家的大氣。而石頭土房則顯得古樸,黃泥與茅草讓人能聞到老家的熟悉味道。

  一進村,你能聞到久違的氣息:十幾戶人家住在老房子裡,用柴火燒飯,炊煙夾雜著飯香,和城市裡的茶樓酒肆,味道完全不同。

  雞鴨和土狗,夾雜著野草枯萎腐爛的氣味,混合在一起,刺激你的嗅覺。

  老房裡間,終年不見陽光,霉味,和老人們的衣服和雜物的味道融為一體,會讓許多人想起長輩們的味道。

  有些城裡人,對小時候的生活記憶,就是這樣的,他們來到這個村子後,沉睡的記憶立即被喚醒,興奮不已。

  然而這個村子卻沒什麼名氣,村委會主任俞新建告訴錢江晚報記者,一年到頭,來這裡的陌生人很少。

  很多村民外出打工,也不常回來。雖然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裡幾乎仍是幾十年如一日地生活著。

  專家:

  古村歷史悠久,保存完整,布局設計很巧妙

  在游客心中,後溪村是心中的世外桃源,在專家們眼裡,它是不可多得的人文歷史資源,是歲月留下來的一筆寶貴財富。

  國家級規劃專家、原金華市國土規劃局總規劃師洪鐵城,他跑遍江南的古村,一次偶然的機會,來到後溪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在他看來,後溪村是目前金華山地原始規劃最生態、最平民、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座古村落。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洪鐵城說,這些古宅大多數是清朝初期建造,有數百年歷史。浙江大多數保留較為完整的古村落,都是深宅大院,後溪村則不同,多數是平民小宅院,更貼近日常農耕生活。

  再看村子的原始布局,房子造得密,甚至有些雜亂無章,其實,房子空間尺度比例很巧妙,不僅冬暖夏涼,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巷子也是,雖然窄而凌亂,但交通網絡非常通暢,遇到敵人也可輕松躲避。

  更讓專家稱道的是,後溪村古建築群的原生態水系設計科學、保存完整,因此,這裡幾乎不會發生山洪等危險。高山流水被很好地引導,用於村民生產、生活用水。

  與他同行一起來過後溪村的專家們,差不多都持這樣的態度。金華市旅游局副調研員王森說,保護後溪村老村莊,也許近期並不能體現價值,但二三十年後回頭看,將是一個非常正確的選擇。

  矛盾:

  建房指標緊張,村民要建新房就得拆除古宅

  然而,這座讓城裡人興奮、專家們提倡保護的古村落,卻讓老宅村民們住得很不安心。

  生活不便利,是村民們反映最大的問題。78歲的孫坤仙老奶奶已經在老宅裡住了60多年,至今仍然燒土灶、用老式馬桶。前幾年,村裡終於給孫奶奶的門口接上了自來水,不然她還得天天打水,洗衣、做飯。

  孫女金曉芝說,造了新房子,老人家燒飯、洗衣服、上廁所都會方便很多,不用像現在這樣辛苦。

  不僅如此,部分老宅甚至有坍塌的風險。71歲的湯昌啟從小就住在祖先留下的老宅裡,因為歷史原因,這座大宅被分給好幾戶人家居住。年久失修,大梁開始被白蟻侵蝕。

  雨天漏水已不是什麼大事,對湯昌啟來說,房子倒塌也是隨時可能發生的事情。“村裡要舊村改造,我天天盼著能早點動工。”

  那老宅裡的村民們能否搬離?

  俞新建告訴記者,建房指標非常緊張,按照目前“一宅一戶”的政策,村民只能在原有的古宅地基上拆房重建。也就是說,村民要想住上寬敞舒適的新房,古宅就非拆不可。

  因此,當後溪村村兩委推動農村舊房改造工程時,絕大多數村民都舉雙手贊成。

  村支部書記湯良濱介紹說,一期舊村改造工程涉及50戶人家,已基本上與村民達成協議。大家都盼著天氣轉好後,舊村改造工程快些實施。

  一邊是村民的急切盼望,一邊是沉睡的歷史財富,村支書湯良濱說,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他希望大家幫忙出出主意,做到兩全其美。

  解決辦法

  如何做到既保留古宅

  又完成舊村改造

  靠政府開發古村落,眼下看來,並不現實。洪鐵城建議,可以通過政府部門、媒體等多渠道宣傳,讓更多民間資本看到這座寶藏。像浦江馬嶺腳古村落,就吸引了杭州外婆家集團的投資,又如德清裸心谷以及周邊民宿的開發,也是民間資本在運作。

  而眼下迫在眉睫的“舊村改造”,洪鐵城說,利用村子裡的空地,以及向上級政府部門申請宅基地指標,都比拆除古建築要好得多,反正辦法可以再想。

  像後溪村這種情況,其實在金華很多地方都存在。居住環境太差,村民想拆,拆了又可惜,尤其是那些被列入文保單位的古建築,更是棘手。

  有的村也想出了一些辦法:村裡和村民簽訂協議,古宅歸村集體所有,村裡為村民申請宅基地審批。協議需要進行公示,得到全體村民同意。不過,這種方法比較適合單個或幾個古宅,如果是大面積大規模的村建築群,鄉鎮、村裡目前也沒什麼好的解決方法。

 古建築群到底要不要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