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北宋洛陽園林實例與《洛陽名園記》

北宋洛陽園林實例與《洛陽名園記》

日期:2016/12/14 18:51:42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唐代洛陽是陪都,因此貴族官僚在洛陽興建了許多園林。在北宋初年,李格非所作《洛陽名園記》中,介紹了洛陽名園十九個,多數是在唐朝莊園別墅園林的基礎上發展過來的,但在布局上已有了變化。它與以前園林的不同特點是:園景與住宅分開,園林單獨存在,專供官僚富豪休息、游賞或宴會娛樂之用。這種小康式的私家園林,只是私家游嘗。在十九個名園中,既有花園也有游憩和宅園,每個園都各具特色。 

    (一)、屬於花園類型的有: 

    1、天王院花園子,園中既無池也無亭,獨有牡丹十萬株,牡丹花開時,花園子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這種而專供賞花而建的園林在我國古典園林中還是少見的. 

    2、歸仁園,原為唐丞相朱僧孺所有,宋時屬中書李侍郎(李清臣),該園所在地是洛陽城市中一個花簇錦繡、植物配置種類繁多,以花木取勝的園子。但它與天王花園子不同,天王花園子是單一的牡丹園,花過即游園結束,而歸仁園則是一年四季花期不斷,真可以說是百花園了. 

    3、李氏仁豐園是名符其實的花園類型的園林,不僅洛陽的名花在李氏仁豐園中應有盡有,遠方移植來的花卉等也種植,總計在千種以上。更值得注意的是,從該園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斷定,至少是在宋代,已用嫁接的技術來創造新的花木品種了,這在我國造園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就。李氏仁豐園也不單單養花木,也有以四並、迎翠、灌纓、觀德、超然五亭等園林建築,供人們在花期游園時賞花和休息之用; 

    (二)、屬於游憩園類型 

    4、董氏西園的特點是“亭台花木,不為行列”,也就是說它的布局方式是模仿自然,又取山林之勝。入園門之後的起景點是三堂相望,一進門的正堂和稍西一堂劃為一個景區,過小橋流水有一高台。這裡在地形處理上注意了起伏變化,不使人進園後,有一覽無余之感,又可以說是障景和引人入勝的設計手法。 

    如登高台而望,則可略觀全園之勝。從台往西,竹叢之中又有一堂,在樹木濃郁,竹林深處有石芙蓉(荷花),更有“水自花間湧出”。在幽深的竹林之中,有令人清心的湧泉,使人“開軒窗四面甚敞,盛夏懊暑,不見畏日,清風忽來,留而不去”。這裡確實是盛夏納涼的好去處,更是有“幽禽靜鳴,各誇得意”,使人流連忘返了。 

    循林中小路穿行,可達清水蕩漾的湖池區,這種先收後放的設計方法,創造出豁然開朗的境界,湖池之南有堂與沏池之北的高亭遙相呼應,形成對景。登亭又可總覽全園之勝,但又不是一覽無余,“堂雖不宏大,而屈曲甚茁,游音至此,往往相失,豈前世所謂述樓者類也”。小小的西園,意境幽深,空間變化有致,不愧“城市園林”。 

    5、董氏東園是專供載歌載舞游樂的園林。園中宴飲後醉不可歸,便在此坐下,“有堂可居”。記載說明當時園中有的部分已經荒蕪,而流杯亭、寸碧亭尚完好,其它的景觀與建築內容本多,而比較有特色的是除了有大可十圍的古樹外,西有大池,四周有水噴瀉池中而陰出,故朝夕如飛瀑而池水不溢出,說明此園的水景有其高人一等的地方。名園記中說,洛陽人盛醉的到了這裡就清醒,故俗稱醒酒池,恐怕主要是清意幽新的水面和噴瀉的水,涼爽宜人,使人頭腦清新,這真是水景的妙用了。 

    6、劉氏園以園林建築取勝,最為突出的是涼堂建築高低比例構築非常適合人意。又有台一區,在不大的建築空間中,樓橫堂列,廊庑相接,組成完整的建築空間,又有花木的合理配置,使得該園的園林建築更為優美。說明宋代的園林中,不僅重視綠化的配置,而且也相當成熟了。 

    7、叢春園的樹木皆成行排列種植,這種西方園林布置綠化的方式宋以前還不多見,在洛陽各園中恐怕也只此一園。不過由於唐宋時期對外交流已相當多,因此西方園林綠化配置方法被應用於我國古典園林藝術中,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叢存園的另一特點是借景與聞聲,名園記中寫道:其大亭有叢春亭、先春亭,叢春亭出茶園架上,北可望洛水,益洛水自西洶湧奔激而東,天津橋者,壘石為之,直力搐其怒而納之於洪下,洪下皆大石,底與水爭,噴薄成霜雪,聲聞數十裡。予嘗窮冬月夜登是亭,聽洛水聲,久之覺清冽侵入肌骨,不可留,乃去”。 

    叢春院的設計手法有其獨特之處,別出心裁的辟地建亭得景,借景園外,景、聲俱備,為我所用的借景手法是極為成功的。 

    8、古樸幽雅的松島,在唐朝時為袁象先園,宋為李文(李迪)公園,後為吳氏園。園中多古松,數百年的古松參天,蒼勁古老的松樹,形成本園的一大特色,松島園也就此得名。特別是在園的東南隅,雙松尤奇。從記載中看,園中還有茅草搭建的亭榭,植竹其旁,又可以說是竹籬茅捨了。這種古雅幽靜、野趣自然的園林建築,也多為現代園所借鑒,實為我們今日造園者樣板。 

    9、東園坐落在土地貧瘠的城東,那裡有一片浩淼彌漫的大水,舟游湖上,如江湖間。以水景為主,形成動觀的園林布局,又有淵映、攝水二堂建築,到映水中,成為水景中的主要建築,而在湘膚、藥圃二堂間列水石,這說明疊石理水的處理手法是有創新的,建築之間以水石過渡自然,又豐富了園景。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地形,形成景色優美的水景園。該園的另一特點是,將原來的藥鋪圃改建為園,與水景結合,使得園林內容更為豐富。 

    10、紫金台張氏園是借景湖水,並引水於園中,又設置四亭,供游園者遠眺近覽,是一個非常好的游憩類的園林。 



    11、水北、胡氏二園是相距只十多步的兩個園子,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依就地勢,沿渭水河岸掘窯室,開窗臨水,遠眺“林木荟蔚,煙雲掩映,高樓曲謝,時隱時見,使畫工極思不可圖……”。近覽花草樹木荟萃,遠眺近覽皆有景可借,由於“相地合宜”,方達到“天授地設”的境界,當然無須人為施巧,而能“構圖得體”,成為洛陽城中勝景。 

    12、獨樂園的面積比較小,但由於司馬光有詠諸亭台詩,詩情畫意,使得園林因詩而傳誦於世。另外釣魚庵、采藥圃等因是竹林蕃蔓顯得很有野趣。園不在大,自然有趣,詩情描寫,使得園以文傳,園以文存了。 

    13、呂文穆園利用自然水系於我用,因地制宜,這是該園的一大特點。木茂竹盛,清澈的流水,直可謂是“水木清華”了。 

    另一特點是三亭一橋的園林建築藝術設計手法,成為宋以後的園林藝術中的楷模,是造園中經常采用的亭橋的手法之一,亭橋結合往往成為園林中很重要的景觀建築。 

    (三)屬於宅園類型 

    14、富鄭公園的布置是:從宅向東,先經“探春亭,登四景堂,則一園之景勝,可顧覽而得。南渡通津橋,上方流亭,望紫筠堂而還。右旋花木中,有百余步,走(經)蔭樾亭、賞幽台,抵重波軒而止”,這是水景之南的景區。從重波軒往北走,入大竹林中,這裡有“土筠”、“水筠”、“石筠”、“謝筠”四洞,所謂洞者,“皆軒竹丈許,引流穿之而徑其上”。從四洞往北,有“叢玉”、“披鳳”、“漪岚”、“夾竹”、“兼山”五亭錯列竹中,稍南有梅台、天光台,“洞之南而東還,有臥雲堂,堂與四景堂並南北,左右二山,背壓通流,凡坐此,則一園之勝可擁而有也。” 

    該園的藝術特點在於以景分區,在景區中注意起景、高潮和結束的安排。各個景區各具特色,或為幽深的景,半路半含於花木竹林中,翠竹搖空,曲徑通幽;或為開朗之景,如四景堂等;或以梅台取勝。景區的不同處理,猶如園中園的園林空間藝術效果,使空間多層次多變化,從而達到巖壑幽勝,峰巒隱映,松桧蔭郁,秀若天成的意境。 

    15、環溪,王開府宅園。環溪的造園手法是以水景取勝,臨水建亭、台、軒、榭等園林建築,采取收而為溪,放而為池,既有溪水潺潺,又有湖水蕩漾。全園以溪流和池水組成的水景為主題,臨水除構置園林建築外,綠化配置以松梅為主調,花木叢中辟出空地搭帳幕供人們賞花,足以看出在園林布局中匠心獨運的妙處。 

    借景的手法在環溪中也運用得體,南望層巒疊障,遠景天然造就,北望有隋唐宮阙樓殿,千門萬戶,延亘十余裡,山水、建築真可以說是全收眼底,巧於因借了。園內又有宏大壯麗的涼謝、錦廳,其下可坐數百人,正是“洛中無可逾者”。環溪的園林建築成為洛陽名園中之最。 

    16、苗帥園,原為唐朝天寶年間宰相王溥的宅園,“……園既古,景物皆蒼老”。園中本來有七葉樹二棵,“對峙,高百尺,春夏望之如山然”,園中有“竹萬眾桿,皆大滿二、三圍,園的東部有水,自伊水分行而來,可行大舟,在溪旁建亭,有大松七棵,引水繞之。有池,池中宜種植蓮荷荇菜,建水軒,跨於水上。“對軒有橋亭,制度甚雄侈”。此園的特點是,在總體布局中,水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布置自然得體,軒榭橋亭因池、溪流,就勢而成,更有景物蒼老,古木大松,為該園大為增色。 

    17、趙韓王園,名園記中關於該園的記載甚簡。 

    18、大字寺園是唐代白樂天之宅園,這一建於唐代的宅與園相結合的園林,是以水竹茂盛為其主要的特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