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平市東宅村傳統文化拾遺
文■李 琳
【早在兩千多年前,先民們就在東宅這片熱土上繁衍生息,肇造了燦爛的農業文明,至今還留有大面積“漢代村落遺址”。】
在媽祖的庇護下
風沙蔽日,冰雪連天,陸路有山障,水路有灘險。路途中充滿了風險,以堅韌頑強而著稱的閩商依舊果敢前行,青石板上至今還可看到幾代商人腳板磨出的光亮和獨輪車碾出的深凹車轍...
巍巍太行,無限風光。千百年來,包容博大的太行山孕育了一顆璀璨明珠——高平。這裡是農耕文明的發源地,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的故裡,是“女娲補天”、“倉颉造字”、“愚公移山”、“後羿射日”等上古神話誕生的土壤,是秦趙長平之戰的發生地,是古建築的寶庫,是上黨梆子戲劇之鄉。這片神奇土地上,勤勞智慧的長平人民創造了歷史悠久、古樸厚重的太行山文化。然而,令人稱奇的是,在這內陸腹地、地勢甚高、與天為黨的太行之巅,竟能尋覓到海洋文化的代表——四海之神和媽祖崇拜的遺跡。
位於高平市西南 20公裡處的東宅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經形成了經濟繁榮的村落。這裡的人們有著獨特的民間信仰,既像上黨地區大多數民眾一樣信奉神農炎帝、佛祖菩薩、真武大帝等內陸神靈,又崇拜著遠在東南沿海保佑船家以及海上平安的四海之神和媽祖,這種信仰不僅在高平境內絕無僅有,即便是整個上黨恐怕也尚屬孤例。
海神廟位於東宅村西南,創建年代不詳。記載海神廟最早的文獻見於清光緒六年《續高平縣志》:“海神廟在東宅,旁有海泉池”。正殿為海神殿,東西配殿為牛王殿、馬王殿,東西樓閣祀觀音大士、河泊水神,東南西南殿閣祀關帝、高禖、龍王等神。
廟內現存建築物中,唯正殿所留存的歷史文化信息較早。正殿建在1.3米高的石砌台基上,面闊三間,懸山頂,筒板布瓦屋面。殿內牆壁上分別嵌有清嘉慶二十二年、清道光十一年的重修海王殿的壁記,花梁上有清代康熙丁亥(1707年)重修海王正殿的原始記載,現存基本構架為清代遺構,但其中也保存了宋金時期的建築特征。特別是殿內現存斗拱,雜宋金與清代不同手法的構建於一身,是研究高平地域歷史、建築細部構件演變的珍貴教材。殿前台基角獸,雕藝精湛,乃宋金作品,尤為珍奇。從布局形制上看,在正殿兩側挾殿位置布置配殿,在高平現存廟宇布局中也是特例。東西庭樓為清代嘉慶、道光期間遺構。廟內所存碑碣記述各殿堂重修情況比較詳實,具有較高的文史價值,彌足珍貴。古建專家張恩先和傳統文化學者馮金堆曾對海神廟初步勘察,認為海神廟至遲在金代已經創建。
海光映照人登科,神靈保佑民安泰。海神廟正殿供奉著的四海之神和媽祖是海神信仰體系中最重要的神靈。因唐玄宗曾封四海之神為王,故亦稱海王。在沿海地區家喻戶曉的媽祖女神,歷史影響尤為深遠,有著“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說法。
據相關文獻記載,媽祖是當地話“娘媽”的意思。媽祖是一位普通的漁家姑娘,媽祖的真名為林默,出生在福建莆田市湄州灣畔一個美麗的小漁村。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有五女,切盼再生一男,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賜麟兒,然而又是一女嬰,父母大失所望。因為她出生至滿月間都不啼哭,便給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稱她為默娘。林默幼時聰明穎悟,勤學強記且過目成誦。她自小鑽研醫道,妙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災;她性情和順、熱情,排難解紛,行善濟世,均樂事為。傳說林默二十八歲時,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險船只不幸被桅桿擊中頭部,落水身亡,後人緣以“人行善事,死後為神”,視她升天為神。不久,湄州島上出現了第一座媽祖廟,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鄉親亦時常見她於山巖水洞之旁,或盤坐彩雲霧霭之間,或朱衣飛翔海上,常示夢顯聖,救人急難。歷朝歷代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後”到“天上聖母”,並列入國家祀典。目前,全世界已有媽祖廟近4000座,信奉者遍及20多個國家近2億人,閩台一帶尤盛。
媽祖信仰是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沿海地區十分普遍。而地處太行山腹地的東宅村,既不傍海,又不臨湖,為什麼會有信奉媽祖的海神廟呢?
在東宅村,代代相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很早以前,一位南方來的客商翻山越嶺、艱難跋涉到北方做生意,途經東宅村,村外水位猛漲的大河淹沒了小橋,擋住了去路。眼看過不了河就耽誤了生意,這位客商對天許願,只要能平安過河,來年便在這裡修建一座海神廟保佑眾生。第二天水位果然下降,客商平安過河。第二年,他果然信守承諾,在河邊修建了一座海神廟。估且不去考證這個故事的真實與否,海神廟的的確確供奉的是南方客商信奉的海神媽祖。
東宅村傳統文化愛好者馮光忠有了一個更重要的發現。2005年,馮光忠到福建觀光旅游,他在看地圖的時候意外發現了廈門、泉州、莆田等地有很多叫東宅的地名,如廈門市東宅坑水庫、東宅山、同安區東宅村、集美區東宅村,泉州晉江市內坑鎮東宅村,莆田市仙游縣楓亭鎮東宅村等地名。在中國,相同的地方並不稀奇,但地處東南沿海的福建正是海神媽祖的故鄉。馮光忠說,歷史上東宅村在外做生意的人非常多,許多生意人在臨行前都要燒香祈禱,請求媽祖保佑經營順利、出入平安,這同福建信奉媽祖的風俗一樣。相同的地名,一樣的信仰,這其中又有怎樣的聯系呢?
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後,歐洲的殖民者開發新大陸殖民地時為了打上自己國家的標志,往往喜歡使用歐洲的地名,同時又要區別於即歐洲的地名,前面再加個“新”字。如新阿姆斯特丹、新奧爾良、新澤西等城市就是源於歐洲的地名。
福建的“閩商”自宋代開始旅外創業,勇闖天下,形成與徽商、浙商、晉商一樣具有鮮明特色的經商團體。特別是明清以來,閩商在中國商界活躍了幾百年且至今興盛不止,孕育和塑造了具有鮮明個性的閩商精神。歷史上,幾乎凡有閩商到過的地方,都建有 “海神”媽祖的歇身之處。
而東宅人的性格特征與閩商頗有幾分相似,村民大多喜歡外出創業,號稱“三多”:外出搞勞務的多,搞購銷的人員多,在外當干部及工人的多。
閩商是否會像歐洲人一樣將家鄉的地名和信仰帶到相隔萬裡的太行山呢?這還有待於專家進一步的考證。無論結果怎樣,海神廟在高平僅發現一處,是研究高平地方歷史、民俗、文化稀有的重要實物資料。
探秘“海眼”
海神廟外西南處,就是清光緒六年《續高平縣志》所記載的“海泉池”。海泉池池口為1.2米高的八邊型圍牆,深約14米,全部用砂石堆砌,上寬下窄,呈八邊形、倒三角狀,從直徑4米的頂口漸收至直徑40厘米的底部,像一個楔子插入地下,也似一座倒置的磚塔。東宅老百姓非常形象的稱其為“倒栽塔”。
這個海泉池其實就是老百姓通常說的“海眼”。村中老人說,倒栽塔從地下深處直通大海,據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把耳朵貼在塔壁上,便會聽見大海波濤澎湃之聲。
《莊子·秋水》雲:“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又雲:“北冥有魚,其名為鲲。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幾千裡也。”在中國上古史的傳說中,說海中有巨鱉,三千年一“眨眼”,五千年一“翻身”。一“眨眼”而“日月無光”,一“翻身”就“天塌地陷”。天下“九州”俱載於巨鱉之上,“海運”於“大海”之中。九州運行於“海”,人們可通過“海眼”向下看,即所謂“窺海”是也。東宅村的“窺海”之眼,就是老百姓通常說的倒栽塔了。
關於海眼,還有著這樣的傳說:在很久之前,東宅的海眼下方有一條惡龍,時常會興風作浪,引發大水泛濫,給村中帶來了災難,百姓叫苦不迭。後來,有一位法術高強的道長決心幫助百姓降伏惡龍,他找到海眼後,讓老百姓在海眼上方修了一個楔子般的井筒子,將惡龍釘在下方,永不得離去,永遠保佑百姓風調雨順。自此以後,海泉池周圍的風水便非常好。
至於海眼的科學解釋,是因為高平東宅地質和底層分布屬石炭二迭系,地下水系屬石灰系巖溶裂隙水。由於先民對地質淺層結構和地下深巖潛流知識的缺乏,對池內水流湧動和溢枯不得了解,誤認為陸地的下面便是海,人似乘舟行於海中,導致有了海眼的說法。
雖然祖先與今人在認知和理解方面存在多處差異,但不會影響當代人對文物古跡的維修和再造。為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維修是今人共同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