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蚌埠天橋清真寺望月樓
鬧市的一隅,隱藏著一座青磚灰瓦、飛檐挑角的古寺。匆匆走過,不難瞥見它玲珑的六角樓。
錯落有致的四合院內,坐西朝東的禮拜大殿高大雄偉。綠色的門窗規整秀美,磨砂玻璃上凸顯著竹葉的紋樣。聖潔的大殿內,鋪著色彩明麗的拜墊。建殿時栽植在門前的兩棵玉蘭樹,如今已筆直的長過旁邊的屋頂,並以它的高大、茂盛诠釋著天橋清真寺的歷史和滄桑。
寺之初建
二十世紀初,津浦鐵路延伸到了這個叫蚌埠的小漁村,大批津冀籍鐵路技術人員南下參與施工和工作,其中不少是穆斯林,他們來後深感無處過民族宗教生活,十分不便,後因津冀人士和鐵路家屬來蚌定居和經商的增多,問題更加突出。
1930年秋,張樹元、楊官亭、白希昌、韓福林等穆斯林集資在八畝園福壽裡(現珠園東側)購地三畝一分,臨時搭建了數間草房暫作禮拜場所,聘請白希昌、左漢明為掌教。這就是天橋清真寺的前身。
1932年,鐵路工人韓富興、韓富林、張鳳林和經商的楊慕唐、李捷升等多方集資募化,重新購置了位於華豐街東側的瓦房三十間,也就是現在的天橋清真寺所在地,准備改建成上規模的清真寺。並為該寺取名為“河北旅蚌清真寺”。
庇佑難民
三十間瓦房購買後,本打算立即進行改建,然而,就在眾穆斯林四處籌集資金之時,抗日戰爭爆發了。
1937年8月,日機轟炸蚌埠,河北旅蚌清真寺所屬的穆斯林除已逃難離蚌的外,大多移居寺內,以求庇佑。大家在寺後院修建了簡易防空洞,以躲避日機的轟炸。但是,當年秋,清真寺南院牆還是被日機炸倒,多人受傷。宗教活動被迫暫停。
此後,河北旅蚌清真寺與華豐裡清真寺(現為旅蚌清真寺)改作“世界紅十字會”所屬的“第六難民區”,專門收容穆斯林難民。
次年二月二日,日軍侵占蚌埠,為保護鄉老免受日本鬼子的殺害,經多次與日本占領軍交涉,將寺內的婦女和兒童轉移到“天主教教堂”大難民區居住,以確保婦女兒童的安全。
直到1939年春天,市面穩定後,這裡才恢復宗教活動。回國珍阿訇接任掌教。因寺院被破壞嚴重,大部分房屋已經不能使用,大家又重提建寺大事。並由經商致富的楊慕唐主持,洪春和、龍志青、李捷升等鄉老組成籌備組,籌劃組織施工,經過一年多的建設,天橋清真寺建設完成。
新寺落成
耗資不菲的新寺采用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四合院為主的建築模式,建築面積752平方米,整座建築以禮拜大殿為中心,兩側為南北講堂;男女沐浴室;大殿對面為對廳;大殿前有兩百多平方米的院落,整個建築莊嚴肅穆,雄偉壯觀。
其中大殿坐西朝東,明三暗九,磚木結構,底層青磚灰瓦,四角挑檐;內部屋架為花旗松方形疊式大架,結構牢固堅實。二層以上砌築成六角形“望月樓”,有盤梯可以登上頂層,屋蓋為木結構,傘形承托。大殿西外牆中置“照壁”一方,兩側各設門庭一座。“望月樓”正面從上至下,依次鑲嵌著青灰色磨磚的圓形阿拉伯文“都阿”和漢文“清真古寺”、“化肇無極”橫匾兩塊。
建寺歷史被以碑文的形式清晰地記錄了下來,並镌刻在大殿北側。而大殿南側镌刻的是楊慕唐夫人張朝真代夫捐贈房產的碑文。楊慕唐生前奔走各地,為重建清真寺籌募基金,而歸真後,又將自己位於青年街的十五間住宅無償地捐贈給了清真寺。
新寺建成後,六角形的“望月樓”聳立半空,十分壯觀,成為蚌埠的一景,過去從北方乘火車進入市區或淮河路天橋,一眼可見這玲珑的建築。
而關於望月樓的用途,與穆斯林的重大節日密不可分。伊斯蘭歷是一種純粹的太陰歷,完全以月相為准,以日落為一天的開始,到次日日落為一日,通常稱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晝在後,構成一天,與農歷不同。每當新月出現時定為每月的一日,全年平年354天,閏年355天,30年中有11個閏年,其最大的特點是不置閏月。因此,每年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封齋、開齋的起始,阿訇都要登高看新月,看到新月,才宣布開齋或封齋。望月樓因此而得名。
1949年初,蚌埠解放,寺名改稱“蚌埠市天橋清真寺”。
文革破壞
1957年,蚌埠市推行“宗教改革”,合並全市各寺,只保留天橋清真寺並改名為“蚌埠清真寺”,成立了“蚌埠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員會”,同時被政府指定為“開放寺”,可以接待外賓。全市穆斯林不分教派都聚集到這裡來交還宗教功修,大家團結一致,不分彼此,十分融洽。
然而,1966年,這座清真寺首先遭到了“造反派”的打、砸、搶,寺內保存的經書等被燒,沐浴用品被搶劫一空,宗教活動被迫停止。
往日的寧靜消失了,周五聚禮阿訇宣講教規教義的景象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喧鬧的人聲和機器的轟鳴。
清真寺被占用並改作“蚌埠皮件廠”,阿訇被安排當了工人。為適應生產需要,還對寺房進行了較大改造,聖潔的禮拜大殿被改為生產車間,其余房屋成了辦公室等。
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落實宗教政策,“皮件廠”遷出,天橋清真寺才得以歸還。老人們至今還記得當時接收清真寺的樣子,“滿目淒涼,到處是殘磚破瓦”。
期待重修
歷經變遷,歷經戰火,矗立在鬧市中的清真寺略顯頹勢。
自從80多年前建成後,天橋清真寺只在1981年維修過一次。那是文革結束後不久,有關部門撥款5萬元,對飽受磨難的清真寺進行局部維修,大殿內加裝了兩根承重柱子;望月樓在保持原有建築風格的基礎上,屋頂改成了鋼筋混凝土結構,樓加高4米,尖頂上裝飾了不銹鋼新月標志。
此後,天橋清真寺先後接待了來自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等國穆斯林和穆斯林留學生來寺訪問和做禮拜。
2010年,天橋清真寺被市政府認定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國家宗教局授予“首屆全國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目前,天橋清真寺已是珠城古建築中空間體量最大的單體木構建築,也是迄今為止蚌埠市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建築,見證著珠城的風采與輝煌。
轉瞬30多年過去了,如今,古老的清真寺依然回蕩著恭誦古蘭經的聲音。每周五的聚禮日,都有100多名穆斯林來此禮拜,聆聽阿訇的教誨。而每年的開齋節、古爾邦節等重大節日,都有約500人匯聚在此,歡度佳節。
然而,歷經歲月的侵蝕,古老的清真寺屋面多處坍塌、漏雨,牆體出現裂痕、下沉,有的還變了形,瓦片、外牆皮不時脫落,其他附屬設施也是搖搖欲墜、岌岌可危,不僅影響古建築的觀瞻,也威脅著進寺過民族生活的穆斯林群眾和附近居民及過往人們的人身安全。
為此,天橋清真寺民管會和剛剛就任的清真寺教長正積極奔走,為籌集禮拜大殿、沐浴室、南北講堂、門樓及配套設施的維修、重建基金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