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宮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4:08   編輯:古代建築甘泉宮遺址位於淳化縣南25公裡的鐵王鄉梁武帝村、董村和卜家鄉前頭村一帶。地處好花圪達山(古稱甘泉山) 南麓,西至卜家鄉米家村,東至武家山溝,東西寬約2公裡,南北長約3公裡,總面積約600萬平方米。
甘泉宮是僅次於長安未央宮的一處重要離宮,是漢代在秦林光宮的基礎上加以擴建而成,擴建年 代大約在漢武帝年間。
現存遺跡主要有城牆、大型建築夯土台基、陶窯等。南城牆長1948、西城牆長890、北城牆長1950米、東城牆長880米。城牆周長約為5668米,與《括地志》“周十余裡”的記載相近。在城牆的西南角、西北角牆外轉角處,各有略呈圓形的夯土台基一處,頂端殘徑約7米,殘高分別是2米和4米,為角樓遺跡。在東北角小溝道斷崖地表下3米深處,暴露有夯土和大量磚瓦殘塊,亦是角樓建築遺存。
城西、南、北牆皆有門,其中西門寬9.5米,南、北門寬度不詳,東牆門尚未發現。在南牆有兩 個磚券小門洞。在南城牆東段南100米處有東西排列的兩個夯土台基,相距約50米,高4米,底周長80一90米。兩台形狀大小略同,可能是門阙遺跡。
北城牆東段牆南,有兩個圓錐形夯土台基,東西相距約70米。西台基高約15、底周約200、頂周約40米,底部東側向外突出。東台基高約16、底周長220、頂周長30余米。根據史書記載和現在地面遺存分析,這兩個台基,可能是通天台遺跡。在西台基西南側5米處,有一圓錐形小夯土台基,高6、底周約60米,內有大量燒渣和殘磚瓦,其南側西36米處,有一略呈長方形的夯土台基,高5、底周64米,台中部和底部夯土中出土有石塊和鋪地磚,這兩座較小台基,可能是通天台的附屬建築。
在兩座大型台基南240米處,發現東西走向的白灰面牆壁,殘高0.5,長4.25米,附近有東西對 峙的白灰面牆兩道,殘高0.35米,距地表0.7米,東西兩牆間距2.70米,牆下發現柱洞痕跡。兩道
東西對峙的牆壁,可能是一處回廊式建築遺跡。
在回廊式建築遺跡南約10米,有方形棕色門樞石一塊,在梁武帝村東也曾發現三塊,四石東西一字排列,兩石間距約0.3米。由此向北約10米,原有一排方石四塊,現已被打碎散失。
在梁武帝村、城前頭村先後發現陶窯遺址十余處,大部分已被破壞,現存二處:一處在城前頭村 東北的田埂中;另一處在城牆西南角向東約150米處,窯室內殘存有板瓦、筒瓦、瓦當等。
在遺址中心區梁武帝村、城前頭村和董家村以及遺址外的英烈山、營坊坡、萍家山、焦家山、辛 店村、大店村等地都發現有五角形陶水管道。
在遺址內發現有大量的建築材料,主要的陶質建築材料有鋪地磚、空心磚、條磚、子母磚、畫像 磚、板瓦、筒瓦、瓦當、半瓦當。生活用具有銅熨斗、戳印、弩機、矢镞、構件等,鐵器有鏟、镢和 夯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