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街巷縱橫交錯
陽春三月,經歷了一季嚴寒的人們開始走進大自然,享受春暖花開。景德鎮瑤裡是大家熱衷推薦的好去處。瑤裡位於中國瓷都景德鎮東北端,“躲”在皖贛兩省交界處的翠山中,“藏”在景德鎮的懷抱裡,素有“林之海”的美稱。其中,汪胡原始森林、南山瀑布、梅嶺大峽谷是眾多游客的必去之處。
作為江西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瑤裡以瓷、茶聞名,因此又有“瓷之源、茶之鄉”的美譽。據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肖鵬介紹,史料記載,瑤裡從西漢建鎮開始,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荟萃了明清古建築群和革命舊址等眾多人文景觀。一條逶迤清亮的瑤河貫穿東西,沿河錯落有致地分布著數百幢明清古建,飛檐翹角,粉牆黛瓦,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

瑤裡老街
連接徽饒古道
瑤裡風景區營銷部經理王莊財告訴記者,在這些古色古香的老街古巷中,有一條略顯低調,藏在汪胡榧子林山腳下。在醉人的汪胡榧子林美景中,一條穿越贛皖的古道靜靜地躺在山間,路邊立著一塊寫有“徽州古道”的石碑。那就是古徽州通往上饒的必經之道——徽饒古道。歷史上,徽饒古道又稱“徽州大道”,始建於唐代,全長百余公裡,由徽州府城至江西饒州府。古道自安徽南歙縣城起,從休寧縣城西行,經黟縣漁亭,過休寧縣右龍,翻越兩省邊界山林,從瑤裡進入江西境內。條古道相當於現在的“國道”,是古代徽商入贛的經商要道,也是溝通贛皖兩省經貿活動的黃金要道。昔日徽商享譽大江南北,古道功不可沒。在汪胡榧子林山腳下,一條繁華的明清商業街與之相連,這是當年徽商進入江西境內的第一街市。

瑤裡古鎮
全長千余米匯集眾多徽商
據瑤裡風景區提供的資料顯示,明清老街全長一千多米,分為上街頭、中街頭、下街頭三部分,整條街道彎彎曲曲,街頭見不到街尾。瑤裡曾有民謠這樣描述這條街:“上街頭,下街頭,街長不見頭;絲綢緞,糖醋油,店面八百九。”生動再現了唐詩中“浮梁歙州,萬國來求”的盛世景象。如今,走進老街,依然可以看到很多當地特產擺放在街道兩邊待售。老街街頭丁字路口的那塊“徽州大路轉彎”路標,為來往八方的商客和路人指示著方向。多年的風吹雨打使得路標的邊角磨圓了、字體模糊了,卻仍彰顯著昔日古街商貿的繁華。
百幢店鋪保存完好

瑤裡老街
街區整體格局保護完好,空間風貌及沿街建築外立面充分表現了傳統街市的風格,居民仍然在街區內生活。臨街兩邊樓房為下店上宅式建築。整條街共有上百幢店鋪,鱗次栉比地分布在街道兩旁,大部分保存得非常完好:古門洞、古窗棂、古貨台,做工都非常講究。這些店鋪如今依然發揮著其商業價值,包括草藥店、面筋店、鐵匠鋪、炭燭鋪、錫箔鋪、甑缸店、修篾店、畫像店、釘秤店等很多傳統店鋪。店鋪上面的住房也依然住著當地居民。由於瑤裡臨近古時的徽州,兩地人民長期有著密切往來,臨街建築的風格自然而然深受徽派風格的影響。房屋以磚、木、石為原料,以磚石為基礎,木構架為主。那些保存完好的古門和窗棂上的雕刻,雖然歷經多年風雨,依然精美細膩。

瑤裡老街
擁有完整排水系統 老街由兩尺寬的古青石板鋪就而成,青石板兩旁鑲嵌著大大小小的鵝卵石。據當地居民介紹,中間平整的青石板是為了方便當時車輛行駛所鋪的。作為徽饒古道上最為繁華的街道之一,在明清時期,每日迎接來往於贛皖之間的商人無數,承載裝著貨物的車輛反復碾壓,以致於街道上多處青石板中間出現了一條很深的壓痕。瑤裡地處亞熱帶中部,氣候溫和濕潤,同時,由於受山地地形的影響,全年多霧多雨。通過這一細節,足以看出街道最初設計者在這方面的考慮周全。除了兩旁的鵝卵石,在街道的一邊還建有一條排水道,同樣是為了構成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統。這樣一來,即使是大雨天,街道上也不會有積水。這些系統的設置,充分體現了古代民間街道規劃和建設的科學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