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偽仰宗源密印寺

偽仰宗源密印寺

日期:2016/12/14 18:47:59      編輯:古代建築史

密印寺

    湖南寧鄉縣西二百裡的地方,雄峙著一座大山,即大沩山。大沩山因群山環抱而形成一個偌大的山頂天然盆地,方圓四十多公裡,最高海拔高達千余米。此山曾有密印、同慶、應禅三大寺院,及裴休庵、香嚴庵、石獅庵、齊已庵等六十二所小廟,其中以密印寺這座佛教禅宗院為主。佛教禅宗五派之一的沩仰宗發祥如此,海內外都以密印寺為沩仰之祖庭。

    寺院歷史

    唐憲宗李純元和八年,懷海禅師的摯友司馬頭陀劉潛游歷名山大川,來到湖南時,發現寧鄉縣西有沩山,奇峰聳立,飛瀑流浪,雲霧飄渺。在大沩山的天竺峰下,分布著七座各自獨立的小山,俨如北斗七星。特別是青蓮溪,潺潺溪水清澈甘甜常年不息,獨具蓮花清香。司馬頭陀驚詫於奇山奇水奇景,認為此處乃修行弘法的寶地,於是專程趕赴江西百丈山(今新奉縣境內),告知懷海禅師:“大沩山峰高嶺峻,碧水粼瑩,諸山重疊,俨如懷抱蓮花,秀麗非常,如一處藏龍臥虎之地。如得此山建寺,真乃佛門之幸也。”懷海禅師聽了當即召來弟子靈佑說:“沩山勝境,爾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靈佑謹遵師命,於唐憲宗元和八年的八月十五那天拜別眾僧,足蹬芒鞋獨身來到了大沩山,在天竺峰下七星坪結草為庵,過著“猿猴為伍,橡栗充食”的艱苦生活。七年來,大安禅師從百丈山率僧來到大沩山協助靈佑“共營梵宇,墾田安眾”,建立起應禅寺(後名三塔寺),住僧五百。

    唐武宗會昌年間,朝延敕毀山野招提蘭若,毀佛滅僧。靈佑神師不得不遣散眾僧,而自己在沩山裹著為民,自耕自食,苦望著能有日重獲信教自由。兩年後,唐宇宗廢除武宗禁佛令,眾僧紛紛回歸寺院,靈佑率眾僧又重新開展佛教活動。

    唐武宗時期,當朝宰相裴休因谏直言,被貶為湖南觀察使、潭州刺史。裴休聞靈佑道行,執弟子禮,大力資助在毗廬峰下修建寺院百楹,使密印寺道風遠播,住僧達1500余名。裴休親書《大藏經》珍藏寺中,還申奏朝延,經唐宣宗准奏並於唐大中三年敕建“密印寺”匾。從此,來寺參學的十方禅德,不絕於途。靈佑弟子數萬,其得法者有慧寂、智閒、洪湮等40多人,均能弘法一方。

    靈佑禅師為開辟沩山、創建密印寺費盡千辛萬苦,實屬功德無量。靈佑禅師在唐大中七年於密印寺所屬同慶寺圓寂,享年82歲,其法肪廣弘國內外。但無不遠宗佑祖。直到清順治年間,寺僧慧山將密印寺改為臨濟宗。1922年,沙門永光等才恢復沩仰宗十方叢林,曾禮請八指頭陀、虛雲和尚、虛太法師、寶生和尚、空也法師、法舫法師、茗山法師等主持寺務,一直延續至建國前。 

推薦閱讀:

朝陽市黃花灘塔

遼寧凌源金代石拱橋

遼寧朝陽萬祥寺

“火帝廟成廢墟”續 石柱已被妥善保護

密印寺


    寺院建築景物

    據史籍記載,唐宋時,密印寺占地廣闊,殿宇宏偉,僧眾多達3000余人,寺田3700畝,盛極一時。傳說當時寺內鑄有千僧鍋,可作1000人的飯。宋大觀元年,鑄5048斤大鐘一口,塗以黃金,置之鐘樓,晨敲夕叩,聲聞數裡,加之寺裡原藏經文5048卷,原有田租5048擔,遂有“密印三藏”之稱。

    密印寺創建一千多年來,歷經朝代更迭,屢遭兵火,又多次重建。現存建築有山門、大殿(萬佛殿)、後殿、配殿、禅堂、祖堂等,占地共9000多平方米。除禅堂為清順治十二年所建外,余多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重建。萬佛殿是密印寺內最著名的建築,仿南岳大廟大殿建造,高九丈,重檐歇山頂,內外三十八根柱,全為白色,花崗石,金色琉璃瓦頂。牆磚高尺余,每磚模制貼金佛像,共12182尊,鑲嵌於四壁,備極莊嚴,堪稱海內第一。

    密印寺高大巍峨,萬佛殿是它的主要建築物,為一九九三年重修,重檐歇山頂,高約二十七米,精美玲珑的飛檐翹角,金色的琉璃瓦,殿基和殿內外來三十八根柱全為白色花崗巖,屋檐下有繁缛的如意斗拱裝飾,使大殿既具磅礴氣勢,又有結構美、線條美的感覺,殿內四壁牆上嵌有一萬兩千二百一十八個佛像,每佛全身飾金,在柔和的光線下,殿內金光閃閃,令人目眩。“萬佛殿”之名即源於此。殿中原有雕刻十分精美的神龛,龛上立三在尊佛像,威嚴、莊重。環繞萬佛殿有東、西配殿、齊堂、法堂、功德堂、涅盤堂、寮房等一群古建築物。齊堂後有一天然頑石兀立,人們叫它“油鹽石”。相傳建寺時,僧眾成千上萬,全靠這石頭上不斷湧出來的油和鹽食用。今石上有兩個似鞋印的痕跡,傳為裴休之妻陳夫人之足跡。美女笕為全寺供水道,是陳夫人捐資修建的,它用數百塊鑿小槽的石頭互相沾接,從殿後一裡以外的龍王井引入寺內廚房,很是壯觀。牧牛石在沩山最高處界廬峰的山腰上,長寬各數丈,傳為當年靈佑禅師坐禅之地。一九四九年前,中國佛教會會長太虛和尚曾為此石題詩:“千百年前水牯牛,耕雲犁月太風流。如今骨肉臊天地,殃及兒孫更幾秋。”“白果含檀”是沩山又一奇景。寺後一巨大的銀杏樹,傳為靈佑手植,樹干高大中空,一檀樹寄生其中,春夏之交,杏枝檀葉,相互峥嵘,甚為罕見。此外這裡還有來木井、獅子岸、祖塔、裴休墓等古跡。裴休在完成修建密印寺使命後不久,即在潙山去世,葬此。附近還有宋張墓。寺周山環水繞,靈秀所锺,景致不凡。

    古寺滄桑

    千多年來,沩仰宗的根本道場密印寺歷經多番興廢,該寺在歷史上五次被毀,數度重興,第一次是宋徽宗崇寧三年,寺遭火焚,空印法師重修;第二次是明洪武三年,寺又被火焚,後徹當法師重修萬佛殿;第三次是明神宗萬歷四十七年再度被燒,清順治十二年,由慧山祖師修復;第四次是1918年被張三元放火燒毀,1933年由僧寶募捐重修;第五次是“文革”初期,該寺橫遭洗劫。

    新中國成立時,密印寺尚存萬佛殿三尊佛像、四壁飾金的12182尊磚佛及房間224間,但在十年浩劫中,密印寺再遭劫難,釋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被毀,萬佛殿四壁12000多尊飾金磚佛被破壞,大部分金身剝落,寺內鐘、鼓、法器、藏經等蕩然無存,寺牆被推倒,林木被砍伐,寺院的裝飾雕刻被破壞,房屋被機關、企業、醫院、學校占用。整座密印寺因年久失修,導致原9000多平方米的房屋先後倒塌4000平方米,未倒塌的經有關部門鑒定全屬一級嚴重危房,《寧鄉縣文物志》有這樣的記載:“造反派把三尊大佛像拉倒後,約50立方的木材被搶走一空,連窗格玻璃也變成沩仰館的裝飾品,銅鐘鐵爐統統被砸成破銅碎鐵……”盡管密印寺遭受重創,但其歷史文物的價值,是海內外佛門弟子時刻關切的。1972年,其再次被湖南省革命委員會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經文物部門的多次維修使萬佛殿的屋面得已保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為了落實宗教政策,保護宗教界的合法權益,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經寧鄉縣人民政府請示省、市兩級政府批准,將密印寺移交給長沙市佛教協會管理使用,由釋博明法師組織進行修復。經對寺院危房全部搶修,重現了殿宇莊嚴、佛光普照的恢宏氣勢。

    千年古剎密印寺重歸佛協使用管理後,釋博時法師於1991年12月19日來到寧鄉縣大沩山上,主持這座百廢待興的名剎。毀廟容易修廟難。釋博明經過近十年的辛苦,在各級黨政部門的關懷與支持下對道場進行了全面修復。1993年至1995年春,新塑釋迦牟尼第三尊大佛,全身貼金,並對萬佛殿的四壁磚佛像進行裝修貼金,禅堂、齋堂也進行了重新修復。如今的密印寺已是一片格局完整、殿堂莊嚴、環境幽雅、正常開展宗教佛事的清淨佛地。

推薦閱讀:

朝陽市黃花灘塔

遼寧凌源金代石拱橋

遼寧朝陽萬祥寺

“火帝廟成廢墟”續 石柱已被妥善保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