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史 >> 珍稀典雅的秦安古建築

珍稀典雅的秦安古建築

日期:2016/12/15 0:32:15      編輯:古代建築史

在秦安眾多的人文資源中,珍稀典雅的古建築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古建築功能和價值是多方面的,或觀其檐牙高啄的氣勢,或賞其建築結構的精巧絕倫,或歎服於依勢布局的恰到好處,或精察於建築保留下的民俗民情……它是能夠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人文資源。當今世界各地的古建築已成為人文資源的一個顯著特征。全國以建築為特色的旅游城市很多,如北京明清皇宮、園林,園林,西民居,西安古城,開封宋代一條街等。秦安古建築有頗高的觀賞價值、研究價值和人文價值。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國寺

 


興國寺,又稱興谷寺,俗稱官寺。位於秦安縣城新華北街,是一組風格古樸、造型奇特、保存較完好的古建築群。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興國寺始建於唐代,元至順年間(1330-1332年)初具規模,明代列為“秦安八景”之一,稱“興國梵宮”。嘉靖年間中丞邑人胡缵宗題其寺額“興國寺”,又書“般若”二字於大雄寶殿之門。興國寺內主體建築為大雄寶殿,左有伽藍殿,右有菩薩殿,中有鐘樓、鼓樓,從中軸線由東至西有金剛殿、天王殿等,有兩道門,還有文昌宮、聖母宮和三宮殿等。寺內殿宇雄壯、風格古樸、造形奇巧。般若殿是寺內建築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全國保存完好,特點最鮮明的木結構古建築之一。整體雄渾諧調,輪廓穩定秀美,保存有完好的脊瓦飾紋,浮雕龍和牡丹紋飾及其他動物紋飾,有較高的觀賞價格和考古價值。興國寺經歷代多次修繕,其結構和建築風格保存了元代的建築特征。1998年經國家文物局撥款,重新恢復了已破壞的宮殿,現從嶄新的面貌對游人開放。

 

別具風格的文廟大成殿

 


大成殿位於縣城新華南街的縣博物管後院,創建於明代早期,坐北朝南,5間,長14米,寬10米,8架檐。是一座莊重、典雅、古樸的的建築。它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文廟內其它古建築均已破壞,但大成殿至今保存完好。經歷代多次修繕,仍保持明代建築風格的特征。

 

完整古樸的依山建築群----泰山廟

 


 

泰山廟位於縣城東側鳳山上,明嘉靖以前,山上就存有廟宇。現存的廟宇均系清代後補修擴建的。是甘肅省內最完整的廟宇建築群之一,也是泰安縣城的象征性建築。泰山廟建築群按照鳳山的自然地形,錯落有致地建造在7個台階上,有1閣、1宮、2廳、3廈、3洞、11廟。其間繞勾欄,盤曲石徑相通連。經財神洞拾級而上,第一台階有財神廟;第二台階有東岳天齊廟(泰山廟)、福神廟和蓬萊閣,天齊廟內有主體建築東岳大殿,東岳大殿後建有蓬萊閣,閣高為3層,16.7米,為重檐歇山頂樓閣風格;第三台階東邊有洞賓廟,西邊有山神廟和魯班廟;第四台階是“五台觀”廟群體,有鐘樓、靈宮廟、土地廟、無量殿、娘娘廟、華陀廟、倉颉廟、千眼千手觀音廟、接引佛殿等;依山而上到第五台階,有三清宮,現僅存一大殿;第六台階有玉皇廟,規模宏大,大殿尚存;第七台階是老君廟。泰山廟建築群是秦安的一處自然和人文相結合的景觀。自興建以來,歷代都進行過修繕擴建。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府撥款,群眾、團體捐款修復泰山廟,使廟宇面面貌煥然一新。每當春暖花開之時,人們登臨泰山廟,感到心曠神怡,別有一番天地。遠處,群山蒼蒼,葫蘆河水穿城而過;近處,瓦捨青青,綠樹成蔭,城區煙井,飽覽無余。每當春節,游人更是絡繹不絕。泰山廟成為秦安的主要旅游景點之一,是人們喜愛的游息場所。

 

甘肅最早的清真寺——秦安清真寺

 



 

元末明初,隨著秦安信仰伊斯蘭教群眾的逐漸增多,在縣城南下關民族路解放巷內修建了清真寺。它是現今秦安僅有的一座伊斯蘭教風格的建築。秦安清真寺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占地面積1231平方米。清康熙年間擴建了東大庭子、南大庭子、講學堂、阿堂和學生宿捨等。民國9年(1920年),許多建築受地震破壞。解放後“文革”中,寺內建築又有些毀壞。現存的古建築僅有主體禮拜殿和邦克樓。禮拜殿為懸山頂庭堂式建築,邦克樓為重檐歇八角插手攢尖頂樓閣式木質結構建築。二樓繼承元代的斜梁減柱的建造風格,結構嚴謹,古樸典雅.室內保存有精致的壁砌磚刻阿拉伯文和花卉圖案。秦安清真寺是甘肅遣留至今的6座古清真寺中早期建造的一座,是秦安獨有的民族風格建築,為系統研究甘肅伊斯蘭教建築史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例證。

 

重建的隴城女娲廟

 



 

在人文初祖女娲氏的出生地隴城,漢代以前在隴城以北2.5公裡處的龍泉泉山上就建有女娲廟。清乾隆初年,龍泉山崩,女娲東山坪。同治初年回民起義,婦娲廟初毀,後重建於隴城南門內。解放後“文革”中,女娲廟被毀無存。1989年以來,隴城民從籌集資金在隴城南門內原址重建。新建的女娲廟,為磚木結構仿古建築,占地160平方米。女娲大殿雕梁畫棟,飛檐獸脊。上頂4稜與主梁接,主梁正中一大“壽”字閃著銀光,兩邊和其它四稜飛檐翹起,被栩栩如生的大象、獅子、等塑點綴,顯得更加壯觀奪目。大殿正面6根明被楹梁連接,正中楹梁上雕刻著活靈現的二龍戲珠圖案,兩側楹梁上飾以花朵。大殿內正中部有著名雕塑家何锷的塑象。大殿前檐上還有名人書法家題寫的“娲皇宮”、“煉石補天”的題字和“天地辟地”的匾額。廟院東側重建一座娘娘廟。廟門口處還立有“娲皇故裡”的石碑。

 

可泉寺、娲鄉神母宮與胡缵宗紀念館

 


 

可泉寺、娲鄉神母宮、胡缵宗紀念館均位於秦安城南2公裡的邢泉風景名勝區。傳說煉石補天的女娲曾在此歇息,因此建娲鄉神母宮。這裡又有明代著名學者胡缵宗曾在此讀書,辭宮後寓居、交友的可泉寺。今又在清乾隆進士、隴上學者、邑人楊於果的“非能園”,民國初年甘肅省參議員王佑曾改名為“可園”的原址修建了胡缵宗紀念館。

可泉寺建於明代,為胡缵宗讀書處,原有建築已無存。現有新修大殿一座,有漢白玉釋伽牟尼、阿彌陀佛、童子等造像以及十八羅漢塑像。

娲鄉神母位於可泉寺西南側,原建築亭台樓閣,殿宇重重,雖小而攢聚古樸。院內古柏參天,殿宇金碧輝煌,文人墨客之匾額楹聯數百計,點綴其間,與畫棟雕梁、彩繪錯空俯仰生姿,相映成趣。宮內建築相傳建於宋元時期,明、清以後雖遭破壞,但屢毀建。現存建築有大殿、抱廈、鐘樓、鼓樓及舞台等。1980年後,當地群眾自籌資金修建。娲鄉神母宮於每年農歷二月十二日、七月十二日舉辦兩屆廟會。廟會規模之大,為全縣之最,有濃厚的地方風情。方圓幾十裡乃至外州縣數以萬計名人群眾紛至沓來,絡繹不絕。

胡缵宗紀念館與娲鄉神母宮和可泉寺聯為一體,形成了氣勢宏大之建築群,提高了邢泉名勝的文化品位,它既可作群眾紀念祖先、先賢之場所,亦可為我縣別具特色的邢泉旅游風景名勝區增光添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