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東西南北中,秧歌來聚會

東西南北中,秧歌來聚會

日期:2016/12/14 0:04:53      編輯:古建築紀錄
安塞腰鼓表演現場。J6~J7版文/ 記者 劉震 整理 圖/膠州宣傳部提供
安塞腰鼓表演現場
 
高跷秧歌。
高跷秧歌
 
安塞腰鼓表演現場。J6~J7版文/ 記者 劉震 整理 圖/膠州宣傳部提供
高跷秧歌
 
安塞腰鼓表演現場。J6~J7版文/ 記者 劉震 整理 圖/膠州宣傳部提供
滿族秧歌
 
安塞腰鼓表演現場。J6~J7版文/ 記者 劉震 整理 圖/膠州宣傳部提供
山東鼓子秧歌
 
  秧歌舞,又稱扭秧歌,在我國歷史悠久,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民間廣場中獨具一格的集體歌舞藝術。在第三屆中國秧歌節到來之際,記者為您盤點我國各地的秧歌特色,如山東最為傳統的“鼓子秧歌”、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滿族秧歌”、雄渾有力的“安塞腰鼓 ”等,而膠州大秧歌更是以“扭斷腰”、“三道彎”等特色獨樹一幟,據中國秧歌節組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膠州大秧歌已有200余年的歷史。
  逃荒路上現雛形
  《膠州市文化志》有記載,馬店鎮東小屯“馬、趙二姓,棄家闖關東。在逃荒路上,從乞討賣唱,後改為邊舞邊唱,逐漸形成了一些簡單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膠州地方特色的小調 ,他們重返家鄉後,經過代代相傳 ,提煉加工,至清朝中期 ,逐漸成為定形的舞蹈秧歌”。
  膠州秧歌共有六個行當,兩種表現形式,兩種流派和一整套演出習俗。六個行當是膏藥客、翠花、扇女、小嫚、棒槌、鼓子。兩種表現形式則是小調秧歌和小戲秧歌。小調秧歌是膠州秧歌的舞蹈部分,常用隊形有“十字梅”、“四門斗”、“兩扇門”等,主要舞蹈動作有“翠花扭三步”、“撇扇”等,音樂有“打擊樂”、“唢吶牌子”、“民歌小調 ”組成。小戲秧歌由小調秧歌派生出來,其舞蹈動律、曲牌演唱、表演與小調秧歌基本相同。
  膠州秧歌有兩種流派。1920年,秧歌藝人陳銮增把武術動作技巧揉進秧歌中,使其具有粗犷豪放火爆的風格,群眾稱之為“武秧歌”,又稱東路秧歌。把以劉彩為代表,以妩媚抻展細膩見長的秧歌稱為“文秧歌”,又稱西路秧歌。後來文武兩派相互競爭,又相互學習,到現在逐漸融為一體。
  膠州秧歌還有一整套演出習俗。每到一地的習俗為迎秧歌、拜廟、拜爺、演出、領賞,演出分早、中、晚三場。解放後,這種演出習俗也隨之消失。1957年,膠州秧歌進京演出博得好評,之後北京民族舞蹈學院還將膠州秧歌列為必修課程。在1991年的“中國首屆秧歌大賽”中,膠州秧歌獲優秀獎。
  體現中華民族進步史
  山東鼓子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主要有濟陽鼓子秧歌和商河鼓子秧歌兩個分支。“鼓子秧歌”最早被稱之為“打鼓子”或者是“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而被冠以“鼓子秧歌”之名,不過是20世紀40年代後的事。它廣泛活躍於山東魯北地區的商河、濟陽、惠民、樂陵、陽信、臨邑等縣市,其衍變發展歷史說法很多,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幾種觀點:勞作說、外來說、祭祀說與巫傩說,其中勞作說最為盛行。
  據相關史料記載,鼓子秧歌的始發地商河縣位於黃河岸邊,蒼茫浩瀚,沃野千裡。然而,這片廣袤無垠的土地很少給定居在這裡的民眾帶來幸福和安寧,原因就在於被稱為“中華文明搖籃”的黃河,黃河那善淤、善決、善涉、暴戾多變的性格使它在歷史上不斷地肆虐、摧殘著兩岸人們的生活。然而,民生的艱難更加激起了這個地域人們的生存和反抗欲望。淳樸貧窮的人們隨情而動,因陋就簡,於是,鍋碗瓢盆、棍棒簸箕、掀镢鎬鋤、手帕雨傘等身邊的生活工具和用具,就成為他們娛樂方式的借助物,聚集在一起唱起來跳起來。隨著民間藝人們的推波助瀾,原始形態的秧歌逐漸地發生變化,舞蹈動作在不斷地總結歸納、提煉升華,道具由瓢盆換成鼓子,雨傘換成平頂傘,即興、簡單的舞蹈動作也開始有目的地形成了組合……這種自然的形成發展方式,正是“勞作說”的主要根據。
  敲出剽悍民風
  安塞腰鼓是流傳在陝西省北部安塞縣一帶的一種民間廣場群體藝術,是陝北民間藝術中獨特而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它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剛勁激昂、氣勢磅礴 、舞姿優美、群而不亂等特點。安塞腰鼓融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為一體,集中表現了陝北人奪取勝利和豐收後的喜悅心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憨厚、實在、樂觀開朗的性格。同時,它是中華民族精神風貌的再現,是黃河流域文化的組成部分。因而,它不僅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而且名揚海外,堪稱“中國一絕”和“中國第一鼓”。
  安塞腰鼓依據不同的風格韻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輕松愉快、潇灑活潑,動作幅度小,類似秧歌的風格;“武腰鼓”則歡快激烈、粗犷奔放,並有較大的踢打、跳躍和旋轉動作,尤其是鼓手的騰空飛躍技巧,給人們以英武、激越的感覺。目前,文、武腰鼓逐漸結合形成新的風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鄉與真武洞兩地最有特色。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演繹豐收喜悅
  海城高跷屬於大鼓高跷,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遼南地區已有300多年歷史。早在清朝康熙年間,遼寧海城地區已是商賈雲集、繁華富庶,豐衣足食的老百姓逢年過節,都會踩著木棍制成的高跷載歌載舞,表達勤勞收獲後的喜慶。
  關於海城高跷秧歌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諸於清光緒年間出版的《海城縣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牛莊古鎮三義廟就有高跷、旱船沿街跳舞表演。”隨著“闖關東”移民的擁入和遼南經濟貿易的發展,南北方的藝術也在海城得到了廣泛交流。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城的民間藝人不斷探索、改進了傳統高跷的藝術形式和技巧,把中國傳統的民間戲劇搬到高跷上,逐步形成了海城高跷獨特的火爆、歡快、潑辣、粗犷的表演風格。
  1900年至1930年期間,海城高跷秧歌達到了極盛時期。有資料記載,當年由少帥張學良的同學舉薦,張作霖特邀海城高跷進大帥府表演。高跷隊一進院,先擺了“架象”、“排山”等象征吉祥如意的造型。接下來,高跷藝人各展絕活,有只舞不唱的《雙備馬》、《捕蝴蝶》;有光唱不舞的《王婆罵雞》等曲小調。
  見證滿族文化傳統
  滿族秧歌是活躍在撫順地區的滿族民間舞蹈,1986年,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撫順市資料本審稿會議上,遼寧省的秧歌專家們將其正式定名為“滿族秧歌”。滿族秧歌是滿族人民在勞動、生活中產生,並吸收漢族等其他民族的舞蹈基礎上逐漸形成並發展,具有火爆、矯健、粗犷、熱烈而又豪放的表演特點,是滿族民間舞蹈中最通俗、最普及、最具生命力,同時也是最受滿族人民喜愛的舞蹈之一。
  據史書記載,滿族秧歌大致形成於康熙年間,距今400多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創建八旗時,凱旋之後、豐收之余率隊即興表演舞蹈,這是滿族秧歌的雛形。初起的滿族秧歌多為表現喜慶、狩獵、漁獵等內容;努爾哈赤起兵後,逐漸融入了征戰內容,整個秧歌舞隊擺出練兵習武、馳騁征戰的陣勢,是滿族先人生產、生活和社會活動方式的活化石。
  由於滿族秧歌反映的是滿族先民在游牧、狩獵、漁獵、戰爭、凱旋、祭祀等生產、生活、征戰的內容,它所體現出的鮮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具有見證滿族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是研究滿族民間風俗鮮活的標本。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