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澱區成府路南側的一條小胡同裡,有一座102年歷史的火車站——清華園火車站,它曾是京張鐵路駛離北京城的第二站。如今這座老站已殘破不堪,有網友爆出其“面臨著坍塌或拆除的危險。”
第三次文物普查後,海澱區文委於2012年1月將其確定為海澱區文物普查登記項目,但沒有任何保護級別。據悉,像清華園火車站這樣身份不明的“文物普查登記項目”在北京市有近3000處,不少文物價值很高,如何對其保護值得關注。
百年車站破爛不堪
根據附近居民的指引,記者找到了清華園火車站舊址,青磚砌成的建築古樸沉重,建築下雜亂地堆著被棄置的破沙發、電動車等。原車站主入口處醒目地嵌著一塊匾額:“清華園火車站CHINAHUAYUAN”,左上方是小號字體的“詹天佑書”,右側落款“宣統二年冬季”,匾額字跡清晰,保存完好。建築的另一側是海澱區文化委掛設的“北京市海澱區文物普查登記項目”牌匾。
據附近86歲的居民張大爺介紹,隨著清華大學的校園擴建,1961年清華園火車站東移,舊清華園火車站被廢棄,原來的鐵軌已被填平,成為清華大學內的南北干道。80年代,火車站成為鐵路職工的宿捨,候車室、運轉室、售票室都住了人,貴賓室和辦公室被拆。約5年前,鐵路職工另遷新巢,火車站也被出租,現在火車站站內有4至5家住戶。
火車站右側牆面上綠色的鐵門緊鎖,窗戶上貼著“此房出租”的廣告。記者透過窗戶看到,屋內已用白色瓷磚裝修一新,並被改造成二層小樓。
該房間現租給一家飯店,飯店為了采光、排氣等的方便,在原來整堵牆內掏出一個大窗戶、兩個小窗戶。青磚砌成的牆面被白色的石灰覆蓋,不少地方隨意塗抹著水泥。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這也是清華園火車站舊址的一部分。
“看見了嗎?這是原來將火車站與鐵軌隔開的一堵牆。”張大爺指著火車站主入口對面的一條小縫隙說。記者透過小縫隙仔細辨認,終於看到與火車站建築相同材質的牆面。“原來這堵牆和車站之間的距離還挺大,後來有人搭建了3間簡易房屋,用來存放貨物、住人等。現在就只剩下這條小通道了。”
專家建議申報市保單位
文保專家謝辰生認為:“舊清華園火車站是歷史留給北京的一份寶貴工業遺產。應該將其作為市級文保單位保護起來,留給後人。”
清華園火車站的文保價值,首先在於詹天佑親筆題寫的車站匾額僅有三塊,“張家口”站牌失落,居庸關火車站舊址的“居庸關車站”匾額在“文革”時被毀,“清華園”匾額成為僅存的一塊。
另外,1949年3月25日夜,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等由西柏坡遷到北平,從涿縣乘坐鐵路專列進京,因為當時前門車站一帶特務猖獗,臨時決定在清華園站下車。可以說毛澤東踏上新中國首都的第一腳,就在清華園火車站。
據了解,京張鐵路1909年通車後,設有西直門、清華園等車站,終點為張家口。其沿線保存有大量珍貴的建築和文物,但各站的保護狀況很不平衡。2010年廣安門火車站被拆;西直門火車站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橋站,2008年被北京市確定為首個工業遺產;2011年南口至康莊段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等待批復,南口車站為昌平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家口火車站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列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之一。其余各站則與清華園火車站一樣,沒有被列入文物保護范圍。
2009年,首都博物館建議京張鐵路沿線各區縣文委,共同將其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今年,北京市政府將 “四廠一線”列入重點保護項目,“一線”就是指京張鐵路。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於平稱,對於京張鐵路這一近現代工業遺跡,將按照保護其歷史風貌的原則,開發體驗式旅游模式,提升遺跡附加值。但目前為止,還沒有京張鐵路整體保護的消息。
整體規劃和申報的難度較大,謝辰生建議“起碼要先將清華園站保護起來”。
北京市政協委員、文保專家劉绮菲也建議清華園火車站申報市級保護單位。“保護是一方面,再利用也應提上日程,可以考慮將其辦成一個小型博物館,近代鐵路的發生、發展、變遷史,火車站在當時及以後的作用,詹天佑的歷史事跡等,都可以在這裡詳盡地展示。”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侯衛東認為:“海澱區政府應抓緊評估,為其定性、定級。不對它的價值明確定位,就沒有法律性保證,保護只能依靠使用者的責任心,使其保護的難度加大。”
文物普查登記項目處境尴尬
“文物普查登記項目”是指在文物普查中發現的、尚未申報各級文保單位的文物。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顯示,北京全市各區縣共有普查登記文物2826項,其中,東城區209項,西城區215項,朝陽區89項,海澱區222項,房山區250項,門頭溝區447項,延慶縣352項。普查登記文物,因尚未列為文保單位,且均被占用,容易發生文物被拆毀的被動情況,給安全監管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此前被拆毀的梁林故居,就屬於這類文物。
2012年年初開始,北京市組織各區縣文物部門對尚未列為文物保護單位的28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設立普查登記文物的保護標志。北京市文物局要求,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文物要及時公布為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加強其保護監管的基礎工作。
然而此類文物的保護卻面臨著很大難題。
“誰來保護就是最大的難題。”北京市朝陽區文物管理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普查登記項目按法律規定應由使用單位保護,文保機關只有監督義務。“雖然街鄉文化干部會日常巡查,文物科也會定期監督巡查,但歸根到底還是由使用單位負責維護。使用單位能否拿出資金,或者是否願意出資保護,就很難保證了。還有很多登記文物單位被居民占有,讓他們自己出錢保護,基本不太可能。”
這位負責人認為,應該廣泛宣傳,加強社區、街道對其區域內普查登記項目的重視,讓民眾行動起來參與監督與保護。對於特別有價值的文物,應有計劃地進行升級申請,將普查登記項目真正列入法律保護的范圍內。對於破壞嚴重的登記項目,區縣文物部門應該向上級申請資金進行搶救性保護。
文保專家劉绮菲認為:“對於還未確定為文保單位、但卻有價值的文物,應該先保護起來保證不再遭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