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東南名剎”安徽琅琊寺

“東南名剎”安徽琅琊寺

日期:2016/12/14 17:30:19      編輯:古建築紀錄

    綠樹濃蔭,深山古剎,潺潺泉水淺淺流淌。在位於安徽省滁州市西南5公裡處的有著“陸上蓬萊”之稱的琅琊山上,矗立著一座千年古寺,琅琊寺。正如宋人詩雲:“踏石披雲一徑通,翠微環合見禅宮。峰巒密郁泉聲上,樓殿參差樹色中。”

    該寺初建於唐代大歷年間,由滁州刺史李幼卿與僧人法琛創建,唐代宗賜名“寶應寺”,宋太宗賜額“開化禅寺”。

    元朝末年,開化寺毀於兵燹。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僧人紹寧、無為予以重修。規模宏大,殿堂巍峨。後因山名相沿,習稱“琅琊寺”。1983年,琅琊寺被國務院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果圓法師任住持。說起琅琊寺,其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釋迦捨利寶塔”。據明萬歷《滁陽志》和民國《琅琊山志》記載:宋熙寧初,僧崇定獲佛捨利600枚,壘石為49塔於道隅。據此可以認定滁州琅琊山上的捨利塔原有49座,且都位於琅琊古道右側即今天新修古道西側,同時應是為了供奉佛門至寶佛祖釋迦牟尼的捨利,於北宋熙寧初為琅琊山僧崇定所建。而目前僅存的釋迦捨利寶塔遺址散落在峰回路轉附近,蓮花形塔基、塔身、塔檐尚存,下方山溝中的塔身構件上脈絡花紋仍清晰可見。只是塔剎有待尋找。

    琅琊寺依山而建,殿堂隱映在綠樹碧水之中。琅琊寺的第一道山門上有“琅琊勝境”四個大字。通過石板路進入韋馱殿,也稱彌勒殿,殿中供奉著彌勒佛、韋馱像。

    大雄寶殿為寺內主要建築,雄偉壯觀,殿前院落中央有明月池,池上一拱橋曰明月橋,池北有一精捨為明月觀。大雄寶殿後有藏經樓,相傳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經回來,有一部經書藏在這裡。從樓右側下,可達祗園,園中翠微亭尤為別致。明月觀後有三友亭,因亭旁有松、梅、竹歲寒三友而得名。

    琅琊寺東南偏門出便見南天門與無梁殿。無梁殿建在山腰,背靠大山,而對南天門,它無一木梁,全系磚石結構,故以其獨特的建築樣式著稱。登上山頂南天門,這裡可遠眺長江和江南諸峰的雄姿,近瞰綠蔭如蓋、雲霧缭繞的琅琊山自然風光,令人陶醉。

推薦閱讀:

三晉三大名樓 介休祆神樓

道教聖地真谷寺

通遼庫倫旗三大寺

通遼庫倫旗三大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