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阮儀三教授談古城鎮保護“三重門”

阮儀三教授談古城鎮保護“三重門”

日期:2016/12/13 20:02:29      編輯:古建築紀錄

  古城鎮保護墮入“三重”誤區

  記者:改革開放以來,平遙、麗江古城的保護相對較早,周莊的保護性旅游開發也走在前列,但近年來有關古城鎮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的矛盾不斷遭到輿論诟病,更多的古城、古鎮面臨過度開發或保護不足,您認為目前古城鎮的保護和開發面臨哪些問題?

  阮儀三:在我國加速城鎮化的進程中,一些古城鎮資源豐富的地方急功近利,主要表現在大搞“破舊立新”“拆舊建新”,實質是無序規劃和發展。古城開發現在有三重誤區——走到哪裡都是“千城一面”;“假古董”遍地;有的地方甚至變成了“洋建築”的試驗場。

  第一重誤區是我們今天的“拆舊建新”已經墮入了“千城一面,萬屋一貌”的境地。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樣性”,城和城、鎮和鎮完全不一樣,由於所處的地形地貌不一樣,文化背景不一樣,這些在歷史上不同時期誕生的城鎮也不一樣。就好像北京和南京不一樣,西安和延安不一樣,洛陽和開封不一樣,揚州和紹興不一樣,古代不一樣的,現代搞“拆舊建新”、旅游開發了,把城鎮弄成了一樣的面孔,這是可悲的。

  第二重誤區是一些地方“拆舊建新”變成了“拆真建假”,建成的卻是“假古董”。前不久徐州沛縣重建了一條“漢街”,走進去看到仿古建築滿眼是水泥牆,還有一個大牌樓,仔細辨認都是唐代以來的風格,沒有“漢風”,而且“街”的概念也是直到南宋才有的,我給他們提意見,“漢街”變成了一個笑話了。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原本就是古色古香的小城鎮,有歷史底蘊的地方,但行政大樓、法院等喜歡仿效歐美一些國家的國會大廈,甚至照抄美國“白宮”,令人啼笑皆非。這些真是忘記了自己的歷史和根本,這是第三重誤區。

  保護亟待從哪些“脈門”入手?

  記者:如您所言,目前古城鎮的保護和開發面臨各種尴尬,那下一步的保護究竟該從哪些“脈門”入手?

  阮儀三:在我國,各級地方政府部門和廣大群眾對於古城鎮保護的重要性依然認識不足,而且目前還沒有完備的城市遺產保護的法律體系,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保護還是要從源頭、從一些關鍵點著手,不能一味“拆舊建新”。

  首先,最重要的還是古建築木結構的保護,木質榫卯結構是中華民族祖先留給後人最好的遺產之一。麗江古城之所以能經過地震考驗,都有賴這種具有“仿生學”意義的木結構。目前,已納入保護范圍的古城鎮,不能再簡單拆除各種木結構了,而是應當進行保護性的重建。汶川地震前,我們對昭化古城中的一些木結構房屋進行過試點保護,地震發生後,那些保留並修復木結構的房屋,都只是受了“輕微傷”,而一些“假古董”建築,地震一來就倒了。

  另一個特別受關注的是“天際線”的保護問題,這涉及古城鎮開發中的規劃格局。有前瞻性的規劃很重要,我不主張在原地拆了又建、建了再建的“破舊立新”式的開發,這只能說是破壞。

  今天我們該如何善待古城鎮?

  記者:文化遺產保護人人有責,作為專家您認為普通百姓應當如何欣賞、保護身邊的古城鎮呢?

  阮儀三:保護古城鎮還是要從思想認識上開始,要學會和懂得欣賞古城鎮,了解它們背後的文化精神。

  今天的故宮依然保留了中國經典的皇城格局,蘇州古城有“相土嘗水”的設計奧妙,福州的“三坊七巷”也是令人叫絕的景觀,拉薩布達拉宮和八廓街更是充滿了古代營造及規劃的智慧。

  欣賞古城鎮要從文化精神開始,我國的民居形式和其他各國不一樣,特別具有人情味。上海的石庫門、北京的四合院、蘇州的老街巷等格局都有合家團聚的內涵。而我們現在住的房子、公寓樓、小別墅,都是歐洲式的,在欣賞和保護古城鎮的時候,要尊重古建築的設計理念,繼承優良傳統,堂屋、廂房、前廳等,不應隨便破壞。

  目前以“城”的身份入選世界級文化遺產的,在我國只有麗江和平遙,它們都是我國古城鎮和古建築研究的“活體標本”。今天人們生活在這樣的古城鎮中,必須與古代的建築結構、生態環境和諧相處。若是為了旅游開發、經濟利益等把原生態的家庭都遷出去,白天招攬游客,晚上變成“死城”“鬼城”了,也就沒有了生機,沒有了那股人情味兒,不成為完整的文化遺產。我設想,通過切實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使古城鎮的發展真正變得可持續。

  我一直堅信,社會力量對於保護古城鎮可以起到一定作用,我自己也成立了一個以我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希望盡一份綿薄之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