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豐石郵古村的跳傩舞
日期:2016/12/16 19:15:47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石郵村位於南豐縣中部,屬三溪鄉管轄,距縣城12公裡,距三溪鄉鄉政府7.5公裡,毗鄰河坡、饒捨、塘子窠等村,交通較為便捷。石郵村地勢東西開闊、平坦,南北依山,山中溪澗匯成小河,自西向東流經村南,匯入撫河支流——盱江。
石郵村除了最重要的廟宇——傩神廟外,村周邊還有福主殿、水君宮、桐樹殿等小廟,每年跳傩時要前去參拜。全村兩戶人家信仰基督教(原先三家,後一家改信佛),其他大都信仰佛教或傩神。正月初一清早,幾乎每家都要去傩神廟上香、放鞭炮,給傩神拜年,祈保全家平安。除端午、中元、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外,村人還有四月初八的牛節,這一天要吃糯米糍粑,給耕牛放假,以及六月六的“嘗新”,意為新谷子上市,吃雞嘗新,祈求豐收,舊時各家此日還要供奉五谷神。
石郵民俗:傩舞
傩(音nuó)舞即跳傩儀式,包括起傩、跳傩、搜傩、圓傩四個部分,從大年日持續到正月二十左右。
其中起傩、搜傩、圓傩屬於儀式部分,跳傩是接近舞蹈的七支傩舞表演,首尾有各種
禮儀規矩,但嬉戲娛樂的成分較多。當地百姓也常常用“跳傩”統稱整個儀式。傩班
是儀式的主要參與和主持者,整個過程中,頭人也在一邊監督、指點。
(1) 起傩:大年日至正月初一早晨
年三十早晨,傩班淨手淨身後,把封存在傩神廟內一年的十三個面具取出,依次掛在
傩神太子的神台上。從此日起,神台前的蠟燭徹夜不熄,直到傩事結束。
正月初一,從清晨五、六點開始,全村幾乎每家都陸續來到傩神廟上香、點蠟燭、鳴
放鞭炮,給傩神“拜年”,祈求一年裡的平安和順利。這天的早飯全村人必須吃素,
只有傩班可以開葷。2004年初一早晨恰好輪到大伯羅會友家供飯,約八點,傩班八人到齊就座。從早飯開始,就逐漸進入儀式的嚴肅氣氛。早飯中有許多規矩,如飯前要彈酒謝師,八人有固定座次,不得“心三口四”(亂說話)等。
飯畢,八人來到傩神廟,換上紅色花布傩服,並從神幔後請出傩崽,給傩崽換上信士贈送的新衣。
然後開始請神儀式(村人稱起馬或上馬),八人排成三排叩拜傩神,二伯居前排正中,高聲念誦《傩神太子鳴辭》(因大伯嗓子沙啞,二伯代為主持,內容見本章附錄),大意是請各位傩神、城隍、土地、遠近諸神一起前來,保佑家家清潔吉慶,一方風調雨順。之後二伯輕念當天跳傩的地點,判筊卜問神靈是否允許,直至擲成一正一反的陰陽筊,才繼續下面的跳傩儀式。
(2) 跳傩:正月初一上午至正月十六下午
起傩結束,傩班把面具裝箱,先到本村附近的各處廟宇參神,一路擊鼓敲鑼,地點包括福主殿、師善堂、老廟(原傩神廟址)、桐樹殿等。大伯說這也是給菩薩拜年的意思。
參神完畢,開始跳傩。初一只在東、西花寢(村中吳姓去世老人公祭之處),東、西祠堂和太尹公家五處跳傩,作為一種對先祖和亡靈的祭祀。初二至初十在本村各家跳,十一至十六在附近村落的各家跳,稱為家中跳傩,也叫演傩。
家中跳傩兼有拜年、吉慶、祓除不祥和清潔庭院的意味,首尾有傩班和家中成員共同參加的接傩崽、唱詩、添糧、送傩等簡短儀式,中間部分是八支傩舞,包括開山、紙錢、雷公、傩公傩母、酒壺仔、跳凳子、雙伯郎和關公。其次序不可顛倒,家家相同。同時傩崽被村人迎至各家,跳傩時就供奉在廳堂正中的神龛下。在這十六天裡,這個小小的偶人代替傩神太子享受人間的飨宴。
從初二開始,每天跳傩之前的起馬(請神)儀式較簡單,只由二伯念《傩神太子鳴辭》並判筊,即可出發。對應的每天結束後,八人回到傩神廟,也有下馬儀式,程序與起馬基本相同。不過將面具掛回神台後,就象征一天的傩儀式結束,眾人可以輕松地休息、開開玩笑,平分這一天各家送的糕點、紅包。跳傩非常辛苦,但多少也有些“收益”,四伯說,2003年除了留給廟裡的錢,他們每人分到了360元左右。
(3) 搜傩:正月十六日晚上至十七日凌晨
搜傩由開山、鐘馗、大神三面具主持。開山手持斧钺,青面獠牙,其原型可能是“方相氏”;鐘馗有捉鬼的傳說,民間掛其圖像以避邪,它們都是捉鬼的正神,而大神角色其實就是鬼。“搜”有搜索、驅除的含義,搜傩實際上就是驅鬼的祓禳儀式。
由於搜傩在整個傩儀式中最為重要、特殊,因此正月十五晚上有“教傩”,由傩班長輩和頭人指點,相當於排練。搜傩持續一整夜,體力消耗很大,一般由傩班中的年輕成員擔任,這幾年都是五伯、七伯、八伯三人。
正式的搜傩儀式於正月十六日晚上舉行。從下午開始,即有遠近村民絡繹不絕地來到石郵村,整個村莊洋溢著熱烈的氣氛。傍晚時分,傩神廟早已人山人海、水洩不通,人們在神台前燃起十數支巨大的紅燭,神幔掀起,露出裡面的傩神小塑像。小男孩甚至可以爬上神台,坐到傩神太子身邊。村人認為傩神太子是送子神,也是少年,喜歡親近小孩子,因此只一笑了之,並不在意。但是女孩子就沒有這種“特權”,1985年傩神廟失火前,女子甚至不允許觀看當晚的儀式。
約七點半,搜傩正式開始。仍由二伯請神判筊,之後先在傩神廟搜傩。神铳數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八伯戴判官面具在傩神廟門口,原地跳三下,奔進廟內,轉身站在神台西側,雙手做香火訣,全身不停抖動。又一陣鞭炮和神铳聲,五伯戴開山面具,執鐵鏈,也原地跳三下,奔進廟內站神台東側,把鐵鏈一端交給判官,亦做香火訣不停抖動。最後殿外幫手再放鞭炮、神铳,七伯戴大神面具奔進,跨過神鏈,翻三個跟頭,做香火訣合掌站立。這時開山和判官拿起神鏈,轉身繞過頭頂。三人把面具推向頭頂,眾人齊唱《拜飯訟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