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傳統造紙工藝,該如何傳承你?

傳統造紙工藝,該如何傳承你?

日期:2016/12/13 23:12:18      編輯:古建築紀錄


 

圖為澤雅造紙制作工序:①翻塘②洗刷③搗刷④撈紙 (記者 李禾攝)
 

  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用樹皮、破布、破漁網等為原料,正是由於這樣非常廉價的紙張的出現,讓文化有了很好“載體”,能大范圍傳播開來,使知識在平民中普及得以實現,極大推動了世界科技、經濟、文化的發展。

  日前,記者隨國家文物局采訪團來到溫州市瓯海區澤雅鎮,在“指南針計劃”的“中國傳統造紙技術傳承與展示示范基地建設”項目的支持下,被譽為“活化石”的傳統造紙術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指南針計劃——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價值挖掘與展示”由國家文物局根據《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文化遺產保護科學和技術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的文化建設重點工程,是對我國古代發明創造的重大成果重新進行梳理,發掘史料,科學驗證,使其以充分的史料根基和科學依據,得到世界公認。該計劃以我國古代重大發明創造的文化遺產為對象,組織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力量,開展農業、水利、交通、營造、紡織等領域的系列文化遺產專項調查,實證我國古代發明創造的文化遺產價值挖掘與展示、整理與研究,以及博物館的展示理論、技術及研究與示范工作。

  “指南針計劃”從2006年啟動,今年處“全面展開和多領域專題研究及展示宣傳階段”,預計到2015年結束。

  ———— 第一現場 ————

  澤雅造紙經21道工序制作而成

  富有造紙傳統的地方,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充足的纖維植物資源;豐富清潔的水資源,可用於漚制、漂洗原料;當地居民有成熟的造紙技術和設備。

  當汽車在綿延的山區裡蜿蜒盤爬時,記者往車窗外望去,只見山間田野、溪畔河岸都長滿了碧綠的毛竹、水竹和郁郁蔥蔥的大樹。山谷間,有清澈的溪水奔流而下,在錯落處,人們根據地勢建造了小小的黑色石頭房,被稱為“水碓”。

  記者來到了唐宅村,就在馬路旁分布著好幾個四方形的水塘,溫州瓯海區文博館館長施成哲說,澤雅造紙約有21道工序。這樣的水塘叫腌塘,裡面是石灰水,浸泡的是砍下、曬好的竹子,屬“腌刷”工序,即用石灰水把竹子裡的木質素等腐蝕掉,留下植物纖維作為造紙原料。為均勻腐蝕,過一段時間還要“翻塘”;“翻塘”結束後,進行“洗刷”,也就是在水裡漂洗原料。

  “水碓”是用來干什麼的?記者走進“水碓”,就看見一個類似於水車的大輪子,連著一木制“長臂”,“長臂”頂端綁著一塊長方形石頭。原來,村民利用溪水落差的沖力,滾動輪子,帶動木臂,把洗好的纖維搗成刷絨,使造出的紙更細膩。

  水碓旁,一位年近70的老人正在“撈紙”。只見一大石槽裡裝了九分滿的紙漿水,老人用一個長方形篩子在石槽裡往身體方向一“撈”,再在水裡往前輕輕一晃,一張紙就“撈”了出來。老人告訴記者,由於纖維會慢慢沉澱,如果想要薄一點的紙,就在水槽上方撈;想要厚一點的紙,撈的位置要往下一點。如果想要大一些的紙,就用大篩子,反之,用小篩子。

  石槽後面的屋子裡,一個大鐵架子正烘烤得很熱,架子兩面是光滑的鐵皮。兩個中年婦女正忙著把撈出的濕漉漉的紙一張張依次貼在鐵皮上。當貼完一面鐵皮時,第一張貼上的紙已經干了,輕輕揭下,這樣,一張紙算是基本“做”好了……

  ———— 現實困境 ————

  傳統造紙工藝日漸衰落

  溫州瓯海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周向勇告訴記者,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造紙術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但在近100年工業文明沖擊下,傳統造紙技術正在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眾多關於造紙的技藝逐漸消失。

  “溫州地區在古代中國是重要的紙張生產基地,歷史上曾生產有名的蠲紙、皮紙、屏紙等多種紙張。北宋時,溫州蠲紙成為貢紙。”周向勇說,如今,澤雅還保存著完整的造紙工藝體系和生產設施、生產工具,以及完整的紙農生產生活環境。手工造出的紙如今還在市場銷售,不但是我國造紙術的“活化石”,而且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不過,讓周向勇擔憂的是,由於手工造紙經濟收入低,年輕人不願從事,當地造紙規模日異縮小。據2008年調查,澤雅現仍然繼續保持利用自然水利的水碓進行手工制造屏紙的,僅有石橋、垟坑、橫垟、唐宅、下良、西岸、上潘等部分家庭,總共約200戶,從業人員年齡都是50歲以上到80歲。

  ———— 尋求出路 ————

  生產高端藝術用紙,提高紙張附加值

  施成哲說,“中國傳統造紙技術傳承與展示示范基地建設”項目針對傳統造紙工藝日益衰落的問題,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澤雅——四連碓造紙作坊”,建立古代造紙的生產、展示、科研、示范和多種應用及市場開發和推廣等。

  “也就是在科研的基礎上,將古法造紙生產和實踐相結合,真正能生產出高端的藝術應用紙張,同時考慮古籍、古代書畫作品修復和中國書畫創作中的應用等問題,並對此做出科學的分析檢測,進行生產。”施成哲說,除了使“活態遺產”成為真正的人間國寶,解決瀕危古代名紙的生產性傳承問題,還要解決周邊民生問題。

  “我們要科學復原溫州古代紙張,研究高檔竹紙的生產,提高紙張的附加值,並逐步予以推廣,實現澤雅當地的自我造血技能。基地造紙文化資源與澤雅自然山水資源相結合,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促進山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紙農的生活水平。”施成哲說。

  ■專家點評

  “紙壽千年”需要生產性傳承

  杭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文化的傳承對於維系一個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注意開展生產性傳承。如現代機制紙張和古代手工造紙,機制紙張由於木漿的酸性高,加上蒸煮液、漂白劑、施膠劑等的使用,紙的纖維細而紙面潔白,但難以像古代手工紙那樣“紙壽千年”,所以,許多上個世紀的圖書和檔案,現已焦黃發脆。

  另一方面,目前一些手工紙生產中也加入了現代科技手段,而使紙的質量比較大的改變,如果在這樣的紙張上進行藝術創作,無疑是在縮短那些藝術作品的壽命,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在短時段內看不出來,但放到時間長河,對民族藝術保護中去看,就應加以重視的。

  古代存在過許多有名的紙張,生產紙張地域也曾遍布南北,以這些紙張作為載體,古人有更廣闊的天地施展自己的才華,不像今天,手工紙的產地和種類都在萎縮,我們沒給當代藝術家提供更多選擇。再者,我國古代有數量龐大的紙制類文物,保存在國內外許多機構,甚至個人收藏家手中,修復任務很大,從理論上講,這些紙質文物修復,應用與原紙張最為接近的仿古紙去修復。以上這些潛在需求,都為我們進行生產性傳承提供了基礎。

  出台相關扶植政策,鼓勵傳承人自我“造血”

  “要把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偉大成果作為中國古代史研究的重要內容,設立專門學科,培育專業人才,組織立項攻關,推動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研究的學理化、規范化、系統化。”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對“指南針計劃”的指示。

  其實,在這方面有些國家已給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如日本“人間國寶”計劃等。我覺得,要傳承古代優秀文化,需要培養更多人對古代文化的興趣,這些人是潛在的傳承人。一種文化成為遺產,就說明它的傳承出現了危機,這種危機不是靠傳承人能簡單解決的,是要出台國家層面的相關扶植政策,鼓勵這些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自我造血和生產性傳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