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山西陶寺遺址群發掘表明:最早“中國”有望出現

山西陶寺遺址群發掘表明:最早“中國”有望出現

日期:2016/12/13 23:54:57      編輯:古建築紀錄

    近日,中國文明起源與形成學術研討會在張家港舉行。著名考古學者何驽在會議上表示,經過多年考古發掘,距今約4300——3900年的山西陶寺遺址群很可能就是最早的“中國”。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襄汾縣陶寺村以南,地處汾河以東,塔兒山西麓,距縣城約15華裡,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址,是我國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史前最大的城址。作為該考古項目的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驽已經在此項目上進行了長達十年的研究。而之所以確定該遺址為最早的“中國”,是因為在考古項目中“圭尺”的出現,來確立了地中的標志,由此證明該遺址是中國最早的邦國——“地中之都,中土之國”。

    從事該項研究多年,何驽在考古調研中也發現不少佐證,“我們在遺址中發現了圭尺,這是測量日影來判斷節令的工具,由此才有了地中這一說法。”何驽告訴記者,所謂的地中在古人看來就是和上天溝通的通道,很有“劃地為城”的感覺,而陶寺遺址中發現的觀象時的祭壇,更是標志了陶寺城址的王都性質。“這種政治意識形態的體現,恰恰說明了這就是國家,所以在地中建立都城、在中土建立國家的地方被稱為中國。”何驽笃定地說。

    都說華夏文明看山西,既然陶寺遺址是最早的“中國”,那是否意味著山西是華夏文明的根源之地?面對記者的疑問,何驽做了一個比喻,“如果把中華文明一體化比作一個花朵的話,那核心的形成就是在山西晉南一帶,晉南就像是花芯,是最早的文明發源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